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第1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一)【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学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实际问题中构造直角三角形,提高建模能力,进一步深化对构造法的理解.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模型.【教学难点】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120~P121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边c所对的角为直角.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明从营地A出发,沿北偏东53°方向走了400m到达点B,然后再沿北偏西37°方向走了300m到达目的地C.求A、C两点之间的距离.【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把实际问题中的角度转化为图形中的角度,找到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解答】如图,过点B作BE∥AD.∴∠DAB=∠ABE=53°.∵37°+∠CBA+∠ABE
=180°,∴∠CBA=90°,∴AC2=BC2+AB2=3002+4002=5002,∴AC=500m,即A、C两点间的距离为500m.【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此类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数学模型(直角三角形)中,应用勾股定理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题.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km/h速度向正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km/h的速度向正北行走.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解:已知A是甲、乙的出发点,10:00甲到达B点,乙到达C点.则AB=2×6=12(km),AC=1×5=5(km).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km.故甲、乙两人相距13km.2.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解:如图,利用展开图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B2=152+202=625=252,所以蚂蚁走的最近距离为25米.3.有一个高为1.5m,半径是1m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桶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为0.5m,问这根铁棒的长在什么范围内?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m.则伸入长度最长时,x2=1.52+22,x=2.5.
所以这根铁棒最长是2.5+0.5=3(m).伸入长度最短时,x=1.5.所以这根铁棒最短是1.5+0.5=2(m).即: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m之间.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如图,长方体的高为3cm,底面是正方形,边长为2cm,现有绳子从D出发,沿长方体表面到达B′点,问绳子最短是多少厘米?【互动探索】可把绳子经过的面展开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并比较,得到的最短距离即为所求.【解答】如图1,在Rt△DD′B′中,由勾股定理,得B′D2=32+42=25.如图2,在Rt△DC′B′中,由勾股定理,得B′D2=22+52=29.因为29>25,所以第一种情况绳子最短,最短为5cm.图1图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此类题可通过侧面展开图,将要求解的问题放在直角三角形中,问题便迎刃而解.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二)一、基本目标会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数学问题.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结合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数学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122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下列四组线段中,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 )A.1.5,2,2.5B.4,5,6C.2,3,4D.1,,32.已知△ABC的三边分别是6,8,10,则△ABC的面积是( A )A.24B.30C.40D.483.如图,在Rt△ABC中,∠ACB=90°,AC=16,AB=20,CD⊥AB于点D.(1)求BC的长;(2)求CD的长.解:(1)∵∠ACB=90°,AC=16,AB=20,∴BC==12.(2)S△ABC=×12×16=×CD×20,解得CD=9.6.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为直角,AB=16,BC=25,CD=15,AD=1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BD,再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求出∠CDB为直角,然后求出△ABD和△BDC的面积,相加即可得解.
【解答】∵∠A为直角,∴BD2=AD2+AB2.∵AD=12,AB=16,∴BD=20.∵BD2+CD2=202+152=252=BC2,∴∠CDB为直角.∴△ABD的面积为×16×12=96,△BDC的面积为×20×15=150,∴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96+150=24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基础题,熟记两个定理并求出∠CDB为直角是解题关键.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将△ABC放在正方形网格图中(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恰好在网格图中的格点上,那么△ABC中BC边上的高的长为( A )A.B.C.D.2.下图阴影部分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此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12.5cm2.3.已知△ABC的三边a=m-n(m>n>0),b=m+n,c=2.(1)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2)利用第(1)题的结论,写出两组m、n的值,使三角形的边长均为整数.解:(1)∵a=m-n(m>n>0),b=m+n,c=2,∴a2+c2=(m-n)2+(2)2=m2+n2-2mn+4mn=(m+n)2=b2,∴△ABC是直角三角形. (2)当m=4,n=1时,三角形的边长为3,4,5;当m=9,n=4时,三角形的边长为5,12,13.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中国古代对勾股定理有深刻的认识.(1)三国时代吴国数学家赵爽第一次对勾股定理加以证明:用四个全等的图1所示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图2所示的大正方形,中间空白部分是一个小正方形.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求(a+b)2的值.(2)清朝的康熙皇帝对勾股定理也很有研究,他著有《积求勾股法》:用现代的数学语言描述就是: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的整数倍,设其面积为S,则求其边长的方法为:第一步=m;第二步:=k;第三步:分别用3,4,5乘以k,得三边长.当面积S
等于150时,请用“积求勾股法”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 【互动探索】(1)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得a2+b2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求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得到ab的值,然后根据(a+b)2=a2+2ab+b2即可求解;(2)先由题中所给的条件找出字母所代表的关系,然后套用公式解题.【解答】(1)根据勾股定理,得a2+b2=13.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ab×4=13-1=12,即2ab=12,则(a+b)2=a2+2ab+b2=13+12=25,即(a+b)2=25.(2)当S=150时,k=====5,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5=15,4×5=20,5×5=25,所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5,20,2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题考查勾股定理,以及完全平方式,正确根据图形的关系求得a2+b2和ab的值是关键.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勾股定理在数学中的应用【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