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蒸腾作用一、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冀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四章第二节《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植物的三大主要生理功能即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呼吸作用、植物蒸腾作用之一,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而且还对周围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学习本节课对与学生更全面的把握和了解植物体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学习下一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铺垫了必要的知识。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蒸腾作用的概念、调节、过程、意义、植树造林意义等。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来说,学生通过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得出,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蒸腾作用的过程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等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三、教学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蒸腾作用。2、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3、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作用。4、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5、尝试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6、运用蒸腾作用原理指导植树造林。四、教学重难点:依据课标和教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意义;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影响。教学难点:气孔是如何调节蒸腾作用。五、教学策略:6/6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1、以奇问激奇想,从而提出“蒸腾作用“一词:首先用凭空飞出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车轮。2、设计探究实验证明蒸腾作用的存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有意无意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给出的植物蒸腾作用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学生推测出水分的散失主要由于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后,让学生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并针对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这一知识点质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3、恰当应用媒体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成效,为此我通过对育龙网资源的转化和截取,应用了视频资源将实验的过程演示播出,从而缩短了时间,使实验过程与教学内容很好的融为一体。4、开展模型制作活动,突破难点:气孔调节蒸腾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很难直观感知,为此,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应用气球等材料,制作气孔模型,从而使抽象变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5、激扬文字,情感提升:情态教育在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使情态教育情感真挚,感召有力,流露自然,我给学生投影了取材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四幅图片:(1)沙漠上的不毛之地;(2)沙漠上的植物;(3)辽阔的草原;(4)浩淼的森林。并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假如你置身于以下四幅图片中,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请你运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将她表达出来。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收集资料;准备蒸腾作用演示装置。七、教法、学法指导:教法:启发式谈话法为主,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学法指导:提供动手实践、观察思考、探究合作、表达交流、成功的机会。八、教学过程:(一)奇问激趣,导入新课:利用投影凭空“飞”出问题: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6/6
再点击出下面的文字: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4千克的水,其中作为组成部分的水1.87千克,维持生理过程的水0.25千克,那么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学生推测、争论,产生兴趣,从而进入新课。(二)质疑引导,实验探究:1、教师在前面学生推测、争论的基础上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推测吗?学生思考分组设计方案组间交流,彼此评价:从是否简便、快捷、容易操作进行评价。并选出最简单、最快捷、最容易操作的方法。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装置,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提问: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物质生成?这说明什么?你们的假设成立吗?2、继续提问:(1)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呢?(2)水珠主要是从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出来的呢?(3)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么?引导学生进一步设计方案探究叶片与水分散失的关系。学生思考、分组设计方案、组间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展示后利用媒体播放验证叶是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3、通过以上实验验证了叶是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那么水分到底是从叶片的什么结构中跑掉的呢?(1)出示叶片的结构图片进行引导,学生推测:气孔。提问:为什么这样认为?学生回答。讲述: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那也就是说水分是以什么状态从叶片中跑掉的呢?生答:气体。(2)提问: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呢?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6/6
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怎样调节的?保卫细胞的形状变化很奇特,那么保卫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使它产生如此奇特的变化呢?(3)组织学生应用气球、胶布等材料制作气孔模型。媒体演示气孔的开闭。4、总结归纳:通过前面的一系列研究,你能否概括一下:水分是怎样从植物体内跑出来的吗?在学生归纳基础上总结归纳:蒸腾作用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我们就把它叫做蒸腾作用。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如幼嫩的茎和叶柄也能进行少量的蒸腾作用。5、提问:植物蒸腾作用实际上就是一个水分的运输和散失的过程。那么散失的水分是从那里来的呢?生答:根从土壤中吸收的。那么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叶里、并经由气孔散发出去的呢?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根毛吸收的水由于各细胞液浓度的不同,经由根成熟区内部的层层细胞进入根内部的导管,根中的导管与茎、叶中的导管都是相通的,水分就由导管经由茎运送到叶里,除一部分供给叶的生命活动需要外,绝大部分水分经由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学生描述不出,或描述不准确时教师适时补充和引导。)(三)奇问引思,观点发布:1、质疑:玉米一生中吸水204千克,而蒸腾作用失水202千克,那么植物蒸腾失水会不会导致植物失水而死呢?植物蒸腾失水对植物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呢?请展示观点并说明理由。学生发表观点:(1)降低植物的温度(学生说不出时,可质疑引导)在夏季皮肤上的汗液蒸发掉了人就会感到凉爽,发高烧的病人往往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这些都是利用水的蒸发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同样道理,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也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夏季从街道走进一片树林感到凉爽的原因。(2)促进根吸收水分叶片水分蒸发去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依次吸收叶脉导管、茎内导管、根内导管的水分,从而促进根从土壤里吸水。6/6
(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可进一步质疑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却能从根部流向树叶呢?)植物体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由于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产生的拉力,使水分连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被送到树冠上,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可以把水分由地面送到百米高的树冠上。2、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讨论,展示观点。对学生观点及时给予正面评价,并适当引导补充:(1)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这说明蒸腾作用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2)展示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座城市的年降水量图表,提问:甲城市和乙城市降水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植物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讲述: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中的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3)出示自然界的水循环图片,引导分析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四)激扬文字,情感提升:现在我们了解了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下面请大家看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你置身以下四幅图中,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并尝试运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出示四幅图片:沙漠里的不毛之地;沙漠上的植物(荒漠);辽阔的草原;森林。学生用语言描述:学生表达后,教师做如下总结:沙漠象征着死亡,水象征着生命,绿色象征着希望,森林是水和绿色最巧妙的结合,它充满了生机,他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得以繁衍,一座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所以我们应当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我国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是北方地区春季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植树造林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大家要从我做起,植下一片绿色,拥有一片蓝天。(五)归纳总结6/6
(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气候有什么影响?2、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夏季造林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叶?3、为什么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菜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荫?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分析。(水蒸气在天空中凝结成云,然后以雨、雪等形式落到地面,一部分被生物利用和被土壤等吸收,期余部分汇成江河。可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奔流到海”是指江河的水汇入海洋。“不复回”是指地表水只能向海洋中流,而海水不会倒流入江河,到陆地。但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会以雨、雪等形式成为“天上来”的水。可见,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汇入海洋的水也是可以再返回陆地的。)(七)课后活动:按照教材52页“探究竟”的要求亲自进行验证实验。九、板书设计:第二节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蒸腾作用通过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调节。蒸腾作用的意义:1、自身:降低植物体温度;促进根的吸收作用;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自然界:调节气候:温度、湿度;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