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一、教材分析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农业生产而言,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全章内容包括天气和天气预报、气温和降水、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保护大气环境四节。从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章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前面所学的地球、地图等知识在本章得到适当的综合,同时它也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根据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教材的编写没有面面俱到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地理科学的发展及未来社会需要出发,选取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加以介绍。本章教材从生活中的问题“天气与生活”入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阅读、图表、数据和绘制图表等训练,着重教会学生如何在众多的信息当中提取出最有用的地理信息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使用图表的能力,运用气温、降水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世界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能力,同时加强保护大气环境的观念。例如:1.教材从珠女要在国庆节长假期间到北京旅游,查找北京的天气预报资料,来确定带什么衣服引入,让学生在阅读天气预报的过程中体会出天气的概念(某地短时间内风雨、冷热、阴晴等大气状况);以深圳和北京的天气预报为例,向学生介绍天气应该从气温(℃)、降水(mm)、风向风力等方面加以描述。2.通过让学生比较和判断的活动,来区别天气和气候的含义。3.由气温和降水这两个主要的气象要素的观测、记录、归纳和对比,逐步引出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差异和分布。4.选择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及危害,侧重于认识保护大气环境对于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活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3)识记部分当地的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信号。2.过程与方法(1)能在生活中正确区分和使用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术语。(2)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掌握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2.熟习天气预报图的使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二)、难点熟习天气预报图的使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四、教法建议1.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开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观察“上学、国庆节旅行、异地求学”漫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讨论漫画的含义,引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
.在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呈现天气预报的知识。如: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像、用电脑展示天气预报的网页、打电话问天气、阅读报纸上的天气预报,让学生获得天气预报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了解搜集天气和气候资料的方法。在搜集和分析整理“天气和气候”的资料过程中,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天气和气候的区别。3.在讲授天气预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卫星云图的识别,引导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制作、发布的流程,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学校,建议教师带学生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老师简要介绍气象站观测场地的选择、气象站建设设备(对雨量器要进行较详细介绍,作为下节讲解降水形成过程知识的铺垫)、气象观测时间和次数、气象资料统计等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的观测,建立气象课外活动小组)。通过参观气象台,让学生获得关于天气预报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识别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和看懂天气预报图。五、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六、教学案例:[导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北京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北京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承转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投影]天气预报(建议最好是本地的天气预报)今天晚上到明天,晴转多云,偏北风二级,最高气温21℃,最低气温1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学生活动]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同位交流)[教师讲述]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小组讨论]同学们举例。[教师提问]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哪些事情可在晴天做?(户外活动、晒衣等。)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用品等。)
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农民必须做什么?(防霜冻)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要滑倒、摔伤;不要追跑打闹,要注意交通安全。)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许多气象工作者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承转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学生回答]手机、电话(拨打121,天气早知道)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教师设疑]请同学们看P.53天气预报流程图,思考和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待会请最快完成的小组上来为我们演示。[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探测系统——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承转过渡]刚才我们已经对天气预报的制作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来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请看屏幕上这张投影“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从这幅图中知道广州现在的天气吗?武汉?上海?[投影]城市天气预报图。[小组讨论][教师讲述]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学会看天气符号,现在给大家时间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然后让一些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上来完成屏幕上的练习。(常见天气符号与风向示意图投影片)在天气图中,为了更直观便捷地显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人们设计了一些符号(学生辨认,提醒学生注意: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天气预报中风力较小时一般不在图中表示)[学生活动]雷阵雨()大雪()阴()北东风()雾()晴()[教师设疑]都做对了吗?有不对的地方请其他同学上来改正。[教师讲述]我们已经基本熟悉天气符号了,请同学们再看看屏幕上这幅城市天气预报图,我们进行一次比赛看哪一组的天气预报员能以较标准的普通话准确地预报各城市的天气。[学生活动]
请你仿照投影片内容作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有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注意天气预报用语及与当时天气状况的基本吻合)[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比赛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一节课的内容掌握的挺好,以下我们重温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课后活动]请同学们收看一次中央电视台晚间天气预报。七、板书设计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一、天气与生活息息相关二、天气与气候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风雨、冷热、阴晴等大气状况。2.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三、天气预报1.天气预报流程2.常用天气符号八、教学反馈:看看下面几句话,哪些是说气候的,哪些是说天气的?(1)昆明四季如春(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明天大风降温(4)极地地区全年严寒答案:(l)(4)是说气候的,(2)(3)是说天气的九、教学反思(课后小结)1、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2、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3、强化人文素养,肩负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功能。本节课不仅注重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且也重视了过程和方法,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中通过对身边的天气和气候的了解,以及在生活中的影响的探究,指导学生关注气候、关注生活,提出对气候灾害的合理建议,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十、“活动”参考答案P52活动:1.通过比较表4—1与表4—2,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在表述时间上的差异。2.四句古诗依次分别描述:气候、大气、天气、气候。P52活动:1.按箭头指示的方向,依次为:探测采集数据(含地面、天空与太空)→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包括电脑与人工两个方面)→作出预报→提供气象服务。2.参观当地气象台活动,酌情安排。
P54活动:北京上海广州海口最高气温18℃25℃25℃27℃最低气温5℃15℃18℃19℃阴晴阴多云到小雨中到大雨中到大雨十一、参考资料本节教学的补充材料,可在中国气象局的网站中查找(http://www.cma.gov.cn/qx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