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简单机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了解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找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2、技能领域:通过学习杠杆,培养学习下确画力臂的能力。3、情感领域:增强学习爱国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教学重难点】杠杆。【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介绍阿基米德和他的那句名言(屏幕上出现阿基米德的想要撬动地球的画面,并播放他的原话)。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根神奇的杆子吧……(二)新课教学1、杠杆的初步认识[来源:Z§xx§k.Com]创设情景:屏显猿人想要移动石块的图片[来源:Z。xx。k.Com]质疑:猿人想要把大石块移动,用硬杆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观察:学生是否能想到在硬杆下垫一块小石头的方法,教师视具体情况作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杠杆。――播放利用撬棍撬石头的动态视频画面。演示:请同学上台操作利用羊角锤拔钉子和用开瓶器开瓶。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同学在操作时的动作以及羊角锤、开瓶器的运动特点。小结:师生共同得出杠杆的基本特征:(1)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2)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
一根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围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样的硬棒称为杠杆。同时教师指出实际的杠杆往往是硬棒的变形,并不都是一根直直的硬杆。演示:通过师生共同从撬苹果的实验,以及播放动态视频画面,分析得出杠杆的要素:支点、动力、阻力。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举出其他杠杆的实例,并找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学生活动)小结:教师再结合撬棍来分析得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垂线段的长度。——从羊角锤、开瓶器、撬棍等实物中引导学生抓住“点-线-距离”等本质,略去表面的差别。得出杠杆的模型。演示:教师以用硬棒撬动石头为例,在黑板上进行有关杠杆几要素的作图。练习:见作业本的练习6,学生完成并选择部分在黑板上完成。2、人体中的杠杆过渡:其实在人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杠杆在起作用。拿起一件东西,弯一下腰,甚至翘一下脚尖都是人体的杠杆在起作用。下面让我们来观察:视频:播放一段韵律操的动态视频画面,并请同学寻找其中的人体杠杆。分析:对课本图片中的手臂、脚部和头部进行有关杠杆的分析。3、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介绍:古代历史上使用的各类杠杆:舂、桔槔,并播放舂和桔槔的视频片段介绍:在建造大型的建筑工程时,也很广泛地运用了杠杆,譬如中国的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屏显图片]古代建筑大型工程时的劳动场景,并请学生找出其中所使用的杠杆。而到了现代,杠杆的使用已变得越来越广泛,深入到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视频:在优美背景音乐下,屏幕上依次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杠杆图片从猿人→古埃及的金字塔→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天平→中国的长城→现代建筑工地上的机械手臂……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2、技能领域: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了解滑轮组及其工作原理。3、情感领域: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重难点】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校在升国旗的时候,为什么旗手往下拉绳,国旗却往上走,而且比较轻快?在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将砖瓦等建筑材料拉上房顶,为什么工人在房下就能把材料送上房顶?滑轮——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是属于一种简单机械。(二)新课教学1、定滑轮演示:用弹簧秤直接称出钩码的重量,然后再通过定滑轮用弹簧秤匀速拉动钩码,获得读数,比较两个读数的大小。滑轮位置固定不动[来源:学§科§网] 定滑轮的特点 相当于是一个等臂杠杆(作图进行分析)不能省力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动滑轮演示:通过动滑轮用弹簧秤匀速拉起钩码,获得读数,比较与直接称得的数值,是否不一致?滑轮随钩码一起向上运动 相当于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作图分析) 动滑轮特点可以省一半的力(不计摩擦和滑轮重) 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并且动力移动距离2倍于物体上升距离。
设疑: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缺点。那可不可以想一个办法来使滑轮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呢?趣味实验: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用两个铁架台的杆子,再让两位男同学来把住铁杆。用一根坚韧的绳子,一端固定在铁杆的一端,然后把两铁杆绕几个来回,再找一个女同学用单手拉动绳的一端,看能否将两个同学拉拢。想一想为什么?3、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一种简单机械。演示:(1)如何用滑轮组做到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先用一动一定来完成,学生上台简单演示)(2)如课本99页实验所示,先用弹簧秤测出钩码和动滑轮总重,然后借助于滑轮组(二动二定)测出提升钩码所需力的大小。(注意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小结: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特点:结合演示实验,说明使用滑轮组虽然省了力,但是却费了距离。动滑轮由几根绳子吊着,拉力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移动距离的几倍。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理解机械效率,知道有用功、无用功和总功的区别。2、技能领域:能用实验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3、情感领域: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来【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以及使用动滑轮虽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使用机械可以给人们的工作带来方便,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却做了一些并不希望做的功。(二)新课教学
1、以课本图3-32为例,研究做功的情况。让学生分析得出哪个功是我们所必需要做的?哪个功并不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但不得不做的?小结:必需要做的这部分功叫做有用功;虽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叫额外功或无用功;两者的总和叫总功。 W总=W有用+W额外讨论:在上述例子中,如果考虑绳子的自身重及滑轮轴心处的摩擦,所做的额外功还有哪些? ——克服绳子重力做的功,克服摩擦做的功。想一想: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提示:从做功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有用功是多大?额外功多大?小结:从能量的转化角度来分析, 总功(人提供的能量)一方面转化为有用功(物体增加的势能);另一方面转化为额外功(机械增加的势能或摩擦产生的热能)2、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用η表示。η越大,机械工作时能量的利用率越高。 在使用机械时,总是尽可能减小额外功以提高机械效率。实际使用机械时,机械效率总小于1![来源:Z*xx*k.Com][来提问:出示图片——盘山公路。思考筑路采用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小结: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使用斜面可以更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