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评(A)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蓝巨星是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但其寿命却比太阳短得多,其引力较强,有时会吞噬行星。宇宙中的蓝巨星很多,但一般认为,以其为中心绕转的天体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小。读图,完成第1~2题。1.蓝巨星属于( )A.星云 B.恒星C.行星D.卫星2.围绕蓝巨星运行的天体很难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①光照条件差 ②宇宙环境不安全 ③无大气层存在 ④温度过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第3~4题。3.该河流的流向是(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东北向西南C.自西南向东北D.自西北向东南4.下列关于图中的推断,科学合理的是( )A.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B.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到④逐渐变粗C.图中M阶地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晚D.图中M阶地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5.扇三角洲是由临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对下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深B.从上游到下游,堆积物颗粒越来越小C.图中的水体一定是海洋D.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第6~7题。6.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地球内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7.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下图所示为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读图,完成第8~10题。8.图中曲线( )A.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B.②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C.③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D.④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9.影响曲线②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A.云层厚度B.地势高低C.植被状况D.纬度高低10.近50年来,曲线④在高纬度地区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因素是( )A.云量增加B.环境污染C.全球气候变暖D.人口增加壶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读壶穴景观图,完成第11~12题。
11.壶穴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D.流水堆积12.下列地貌类型与壶穴成因相似的是( )A.冲积扇B.戈壁荒滩C.黄土沟谷D.沙丘沙垄13.下图为某地用3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流程简图。评价过程中,可以( )①利用RS获取植被覆盖信息 ②利用GPS获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 ③借助GIS进行数据图层管理 ④通过RS输出生态环境质量专题图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最活跃的因素B.气候对土壤的形成影响不大C.气候和地形是土壤发育中比较稳定的因素D.土壤剖面是指地表至母质的土壤垂直断面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5~16题。
15.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⑥D.②③⑥16.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二、综合题(共52分)17.(14分)读某滨海地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箭头A表示 辐射,B表示云层的反射作用,C表示 辐射,D表示 辐射。(6分) (2)与晴天相比,分析图中云层对该地昼夜温差的影响。(4分)(3)图中工厂右侧紧临大海,若只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的影响,指出工厂烟尘飘向画法错误的是“昼”还是“夜”,并分析原因。(4分)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白洋淀(淀为浅湖)是华北地区主要的淡水湿地分布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流域人口激增,工农业发展较快,大量开采地下水,上游大批水库截水,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入淀径流量一度明显下降。图1所示白洋淀水系分布,图2所示白洋淀蒸发量年内变化。
图1图2(1)从水循环环节的角度,分析白洋淀1、2月份和5、6月份水位偏低的原因。(4分)(2)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几度面临“干淀”困境。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3)针对白洋淀面临“干淀”困境请提出合理化建议。(5分)19.(12分)下图为京津冀地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等级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指出该地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6分)(2)说出为防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6分)
2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冷冻灾害是指气温骤降到0℃以上的相对于农作物的低温而造成的冷害和气温骤降到0℃以下造成的冻害两大类灾害的总称。材料二 1954—2008年我国冷冻灾害频次分布图。(1)据图写出我国冷冻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3分)(2)应对冷冻灾害,可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3分)(3)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秋季和春季,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冬季,试分析其原因。(7分)综合测评(A)1~2.1.B 2.D 第1题,由材料“蓝巨星是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可知,蓝巨星能自身发光、发热,属于恒星,B对。第2题,蓝巨星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围绕蓝巨星运行的天体光照条件更好,①错。蓝巨星有时吞噬行星,行星宇宙环境不安全,②对。不能判断行星无大气层存在,③错。蓝巨星温度过高,核反应速率较大,导致周围行星的温度过高,不适宜生命生存,④对。D对。3~4.3.B 4.C 第3题,读图可知,河流有东南岸和西北岸,所以河流流向为东北—西南或者西南—东北,根据河流中的堆积物在东南岸,说明该岸为堆积岸,西北为侵蚀岸,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水侵蚀右岸,泥沙堆积在左岸,所以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故选B。第4题,读图并结合第8题分析可知,东南岸为河流堆积一侧,图中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河流向下侵蚀形成的阶梯状地貌,A错。图中岩层只能显示形成时期不同,越向下形成年代越久,不能反映颗粒大小,B错。M阶地位于岩层②上方,形成时间晚,C对。图中M阶地在河流丰水期会被淹没,容易发生洪涝灾害,D错。故选C。
5.B 根据“扇三角洲是由临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可知,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埋藏深度越来越浅,A错;从上游到下游,堆积物颗粒越来越小,B对;河流入海口处,地势落差小,没有推动冲积物由高处向低处的动力,所以扇三角洲一般不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C、D错。6~7.6.A 7.D 第6题,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在莫霍面下,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横波在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在古登堡面以下波速突然下降。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地球内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第7题,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在古登堡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8~10.8.A 9.D 10.C 第8题,图中曲线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没有受到大气削弱,能量最强,A对。曲线②表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由赤道地区向两极地区递减,B错。曲线③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两极地区反射较多,C错。曲线④表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D错。第9题,曲线②表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由赤道地区向两极地区递减。影响曲线②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纬度高低。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D对。第10题,近50年来,曲线④在高纬度地区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冰川面积缩小,反射太阳辐射减少,C对。11~12.11.B 12.C 第11题,河水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到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形成圆形孔洞,称为壶穴。壶穴的形成原因是流水侵蚀,B对。第12题,四个选项中的地貌类型与壶穴成因相似的是黄土沟谷,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对。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A错。戈壁荒滩是风化作用形成的,B错。沙丘沙垄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D错。13.B14.D 生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影响大;成土母质和地形是土壤发育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气候是土壤发育中的易变因素。故选D。15~16.15.A 16.C 第15题,遥感技术只能获取地表事物信息,土壤、岩层、地下水无法用遥感技术直接获取。第16题,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然区位因素多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相联系,与居民点和岩层联系不大。17.答案(1)太阳(2分) 地面(2分) 大气逆(2分)(2)与晴天相比,白天云层的反射、吸收、散射作用强,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相对较低。夜间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近地面气温相对较高。该地的昼夜温差相对于晴天时较小。(4分)
(3)昼。(1分)原因: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海洋升温慢,海面气温低,气压高。受热力环流的影响,风应从海洋吹向陆地。(3分)18.答案(1)1、2月份降水少,径流量小;5、6月份降水较少且蒸发旺盛。(4分)(2)大量开采地下水,白洋淀水量下渗增多;入白洋淀河流径流量减少。(4分)(3)跨流域调水;流域内合理调配水资源(减少水库截留);合理开采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5分)19.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读图可以判断出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分布在西部、北部山区。从自然环境分析,西部、北部多山地,沟谷发育,地势起伏大。山区岩石较破碎,京津冀地区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能力强,所以多泥石流灾害。第(2)题,泥石流灾害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答案(1)分布特点:西部、北部山区。(2分)自然原因:西部、北部多山地,沟谷发育,地势起伏大;岩石较破碎;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4分)(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等。(6分)20.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分析,我国冷冻灾害频次在各地不同,表明冷冻灾害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很少;我国南方冷冻灾害频次比北方多。第(2)题,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分析,建立预警机制,提前做好防范;从工程性防御措施分析,发展温室(塑料大棚)农业;从技术措施分析,培育耐低温的农作物品种。第(3)题,主要从受灾体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北方春秋季节农作物仍处于生长期,当气温骤降到0℃时,造成危害较大;冬季农作物停止生长或生长进入休眠期,故造成的危害较小。南方冬季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遭遇低温时,造成危害较大,而春秋季南方气温相对较高,难以形成冻害。答案(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多于北方。(3分)(2)建立预警机制;培育耐低温的农作物品种;发展温室(塑料大棚)农业等。(3分)(3)原因:北方春秋季节农作物仍处于生长期,故造成危害较大;冬季时农作物停止生长或生长进入休眠期,故造成的危害较小。南方冬季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故冷冻灾害造成的危害较大;春秋季节气温相对较高,且冬季风影响相对较弱,气温下降幅度较小。(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