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课件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湘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课件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ID:1259623

大小:4.16 MB

页数:47页

时间:2022-12-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五章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素养目标课程标准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目标导引1.运用资料,说明环境问题的概念、类型以及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综合思维)2.结合案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运用资料,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明确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增强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环境问题(1)概念: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现象。(2)产生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强度越来越大,对环境的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人类活动不利开发利用破坏 【思考感悟】某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雾霾天气,该现象是否属于环境问题?为什么?提示属于环境问题。该现象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影响和破坏。 2.环境问题的类型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不同学者对环境问题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类型表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资源短缺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二、主要环境问题1.资源短缺: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______锐减、下降,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2.生态破坏(1)成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长时期地滥伐和开垦草原。(2)表现:生态失衡、、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数量质量森林水土流失 3.环境污染(1)概念: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2)主要类型主要类型主要污染物危害大气污染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空洞和酸雨等环境质量硫氧化物臭氧层 主要类型主要污染物危害水污染造成水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恶化土壤污染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使土壤的性质、、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海洋污染经人类活动引入海洋环境的_____或能量损害海洋、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生活污水水质重金属组成物质生物 【思考感悟】每年春天,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是哪种环境问题的反映?提示沙尘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植被破坏而导致的,属于生态破坏问题。 自主检测1.判断正误。(1)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问题都属于自然资源枯竭。()(2)可再生资源可以再生或循环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枯竭。()(3)土壤被污染后只危害农作物。()×提示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生态破坏。×提示虽然可再生资源具有再生能力或者可以循环利用,但是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就会产生资源枯竭问题。×提示土壤被污染后,污染物可危害农作物或进入水体,然后通过食品、饮用水、水生生物等进入人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完成2~3题。2.图中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图中括号内所表现的内容应该是()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C.新材料应运而生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3.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无限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人口激增和错误的认识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不断增多AC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问题探究探究一 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人类与环境关系图。 结合材料探究:(1)人类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同时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2)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在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提示(1)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如果人类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就会产生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2)环境污染。人类在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时,如果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方法突破1.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表现 2.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1)根据环境问题的类别和性质进行分析不同的环境问题其成因不同,因此要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是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破坏的成因主要是人们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导致环境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如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等,不同的污染类型其具体成因各不相同;又如生态破坏包括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其成因又是各不相同的。 3.环境问题的危害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威胁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导致生态失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危害人类健康。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鱼、肉、果、蔬,遭受噪声的折磨等,这些都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其中,人口问题是根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直接原因,发展问题是实质。具体如下图所示: 应用体验【例题1】(2022河南开封期末)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字母代表的人类活动不正确的是()A.a表示资源开发B.b表示生产活动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D.d表示废弃物排放(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化工厂—水污染B.煤矿开采—地面沉降C.火电厂—大气污染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箭头的指向判断:a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A项正确。b表示人类对资源进行加工,即生产活动,B项正确。c表示人类对产品的使用,C项不正确。d表示人类往环境中排放废弃物,D项正确。故选C项。第(2)题,图中a表示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煤炭开采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煤炭资源,过度开采会产生地面沉降问题,B项正确。化工厂生产、火电厂生产是指人类对资源等进行加工,即生产过程,A、C两项错。冰箱使用是人类对产品的使用和消费,D项错。故选B项。答案(1)C(2)B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急剧繁殖引起水体变色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2题。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A.重金属盐B.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废水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2.赤潮爆发的水域一般()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答案1.B2.C解析第1题,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是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废水排入海水中,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B项正确;重金属盐、固体废弃物和泄漏的石油虽然可造成海洋污染,但不是引发赤潮的主要污染物,故A、C、D三项错误。第2题,水温高,赤潮生物繁殖生长快;风力小,赤潮生物易聚集。因此水温偏高、风力偏小的水域易爆发赤潮,故选C项。 问题探究探究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环境并不是具有无限的承载力,而人类社会却要保证不断地向前发展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某种程度上,环境和发展是矛盾的,环境问题就是人类发展的衍生产物。下图是某网站在世界环境日刊载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的截图。 结合材料探究:(1)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综合思维)(2)概括全球十大环境问题所属的类型。(综合思维)提示(1)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限,呈现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2)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短缺。 方法突破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2.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 应用体验【例题2】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变暖增加的热量中64%被海洋表层水(0~700米)吸收,相当于人为排放量约30%的二氧化碳被海水溶解而导致海洋酸化。当海水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近年来,大规模的珊瑚白化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下图为大气圈碳收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大规模珊瑚白化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是。(2)大气圈与植被、土壤、海洋之间进行碳交换的主要自然过程有。(3)每年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有×1012千克;造成大气圈二氧化碳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4)除全球变暖外,有些人类活动也会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可采取的对策有。 思路点拨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海水的酸碱度、盐度、温度和透光度等环境因子发生较大变化时,浅水珊瑚会发生白化甚至死亡,再分析全球变暖对海水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即可作答。第(2)题,大气圈与植被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碳交换,大气圈与土壤之间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进行碳交换,海水可以溶解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第(3)题,大气圈中碳的增加量可用进入大气圈的碳含量减去从大气圈出去的碳含量即可。读图可知,造成大气圈二氧化碳增加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第(4)题,注意该题应针对人类活动提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措施。如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等等。 答案(1)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海水溶解(3)4.9化石燃料燃烧、植被破坏(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环保意识;建立保护区;加强对珊瑚礁的修复;建立监测机制;加强立法;扩大国际合作;等等 针对训练下图示意某区域。读图,完成1~2题。1.该区域最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C.生物多样性减少D.石质荒漠化2.近年来,咸海水位下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A.围湖造田,过度放牧B.降水少,蒸发旺盛C.全球变暖,冰川萎缩D.过度引用河水灌溉 答案1.A2.D解析第1题,该区域深居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当地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导致土地沙漠化,A项正确。第2题,咸海是咸水湖,湖边盐碱地较多,不适合围湖造田,A项错误;该地区历年来降水少、蒸发旺盛,近年来不会变化太大,B项错误;全球变暖、冰川萎缩可能导致咸海面积变化,但不会在短期内导致其水位明显下降,C项错误;周边农业区过度引用河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D项正确。 素养培优素养目标——综合思维指狐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野生的指狐猴仅存在于马达加斯加岛。马达加斯加岛的土著居民认为指狐猴会给人们带来厄运,因此当地迷信的居民对指狐猴进行大肆猎杀。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1)指狐猴濒临灭绝属于哪类环境问题?(2)该类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属于生态破坏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2)人类的大肆猎杀。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下图示意某国20世纪后期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及处理构成变化。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固体废弃物回收做混合肥料不会造成水污染B.回收利用是目前较理想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C.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D.填埋处理可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2.上图显示该国()A.20世纪90年代中期焚烧处理的垃圾量大大减少B.20世纪90年代的垃圾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用于回收做混合肥料的垃圾量没有增长D.20世纪90年代垃圾的回收利用量增长速度最快 答案1.B2.D解析第1题,不是所有固体废弃物都可以回收做混合肥料,而且固体废弃物回收做混合肥料有可能会造成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会带来大气污染等二次污染;回收利用可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填埋处理是将废弃物当作了垃圾,不会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故选B项。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焚烧处理的垃圾量变化不大;20世纪90年代,垃圾量增长速度低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回收利用的垃圾总量增长速度明显较快,大于其他时期;回收做混合肥料的垃圾在20世纪90年代有明显增长。故选D项。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近年来,农村大量出现的废旧塑料袋、农膜、秸秆等垃圾因处理不当而污染环境,甚至威胁到“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安全。目前,与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相比,全国村庄生活垃圾处理率较低,其中无害化处理率更低。要解决“垃圾围村”的顽疾,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农村一片青山绿水。 (1)指出农村垃圾的危害。(2)请你提出整治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措施。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中农村垃圾的处理情况,从对水、土壤、大气的污染,对农产品品质、耕地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分析。第(2)题,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整治措施主要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管理,防止城市向农村违规排放垃圾;等等。 答案(1)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导致饮用水水质下降;引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富集,农产品品质下降;垃圾阻塞河道,导致河流泄洪能力下降;垃圾中有害物质经风化渗漏,污染土壤,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垃圾扬尘和焚烧,污染大气;危害人体与牲畜健康。(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管理,防止城市向农村违规排放垃圾;等等。 本课结束

资料: 8813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