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素养目标知识体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目标导引1.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表现,了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结合相关资料,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城镇化1.概念:城镇化又叫,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集聚上升第二、第三产业扩大
拓展延伸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3.城镇化动力(1)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2)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反之就越。4.城镇化与三次产业的关系(1)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2)第二产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影响。(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镇,相对发达。经济发展高低工业相互促进服务业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阶段特点工业革命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工业革命后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现代社会涌现世界级大都市→城市群→大都市带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组成缓慢加快
2.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我国城镇化的差异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我国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大多在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主要特征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_______和现象城镇化水平。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虚假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75%上升迅速郊区化逆城市化很不平衡
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我国影响发达国家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也得到普遍的重视有些国家城镇化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还有的国家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机会,提高了区域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就业对外开放
【思考感悟】为什么发达国家会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提示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出现了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而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便利,使人口逐渐向郊区和周边的小城镇甚至农村迁移,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1)有利影响: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2)不利影响: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质量普遍下降。另外,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2.解决措施:建设、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人居环境就业生态城市
【思考感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城市的气温、湿度、地表径流会产生哪些影响?提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植被减少,会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地表径流增加,下渗能力减弱,易形成城市内涝。
自主检测1.判断正误。(1)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就越发达。()(2)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提示这种说法太绝对。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出现了虚假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提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3)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与发达国家差异都比较大。()(4)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化表明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镇化水平较低。()×提示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较低,但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拉丁美洲不少国家城镇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差异较小。提示发达国家的郊区化使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使城镇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
(2022河南漯河期中)下表示意不同地区人口相关数据。据此完成2~3题。地区城镇人口/万乡村人口/万地区人口总数/万甲3565100乙6535100丙8020100丁90101002.图中的四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由低到高的排序是()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甲、丁、丙、乙D.乙、丁、甲、丙3.若甲、乙、丙、丁表示不同国家,则下列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丁较相符的是()A.埃及B.英国C.老挝D.中国AB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问题探究探究一 城镇化的标志有哪些?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于2021年5月11日公布。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注:全国人口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结合材料探究:(1)材料中反映出的城镇化的标志有哪些?(综合思维)(2)分析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处于何种阶段。(地理实践力)提示(1)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重增加。(2)中期阶段。
方法突破1.城镇化的内涵和标志
2.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产业影响第一产业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第二产业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第三产业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镇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
应用体验【例题1】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是衡量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下表为某年上海市与山西省的社会经济相关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项目上海市山西省人口自然增长率/‰3.144.99城镇人口比重/%89.653.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9.73.5三次产业结构/%0.5∶34.7∶64.86.2∶49.7∶44.1
(1)衡量上海市与山西省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B.城镇人口比重C.工业发展规模D.经济发展水平(2)导致上海市与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农业发展水平B.城镇人口规模C.工业发展规模D.经济发展水平
思路点拨
解析第(1)题,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第(2)题,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答案(1)B(2)D
针对训练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现象是()A.农村土地改革B.城镇产业调整C.区域城镇化现象D.人口迁移现象2.在该过程中,由图得出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是()A.城镇人口比重上升B.农村人口不断减少C.城镇用地规模扩大D.城镇数目不断增多
答案1.C2.C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地区城区占地面积扩大,即城镇用地面积扩大,是区域城镇化现象。第2题,在城镇化过程中,由图得出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是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问题探究探究二 不同国家的城镇化有何差异?材料一1800—2000年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示意图。
材料二世界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镇化开始的时间哪一个早?为什么?(2)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较快的是哪一个?为什么?(3)目前,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各处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哪一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提示(1)发达国家城镇化开始的时间早。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开始早,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进行。(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较快。原因:发展中国家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3)发展中国家处于中期阶段。特点:城镇化推进很快,城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发达国家处于后期阶段。特点: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方法突破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城镇化发展阶段特点出现的问题出现的国家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发达国家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集中,城镇化推进很快城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发展中国家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2)空间差异
2.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项目特点速度快,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动力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人口流动由内地流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向城市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生态环境在采取了许多措施的情况下得到了初步的改善,但是仍不乐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本协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劳动力就业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项目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发市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
应用体验【例题2】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含预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折线是()A.甲B.乙C.丙D.丁(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加
思路点拨
解析第(1)题,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最高,故甲折线表示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发展快,故丙折线表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乙折线表示全世界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后发展快,故丁折线表示我国城镇化进程。第(2)题,城镇化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000年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逐步上升,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中心区人口逐步减少。答案(1)D(2)A
针对训练下图为1850—2050年中、英、美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A.英国城镇化速度始终快于美国B.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美国C.1970年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得益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D.2050年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城镇人口数量大致相当2.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B.美国城镇绿地不断减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C.中国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了城乡差距D.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答案1.C2.D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英国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美国,但1890—1950年英国城镇化速度明显慢于美国;英国城镇化水平最早达到8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时间应早于美国;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得益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2050年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城镇化水平接近,但人口总数差异大,城镇人口数量差别大。故选C项。第2题,英国城镇化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美国已处于城镇化后期,城镇化问题减轻;中国城镇化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提高,缩小了城乡差距;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用地越来越紧张,导致土地价格普遍上涨。故选D项。
问题探究探究三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材料一人口大规模流入北京、上海等城市,“北上广”等地的“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材料二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怀揣梦想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结合材料探究:(1)简析人口大规模流入北京、上海的主要原因及给这些大城市带来的影响。(2)提出治理“北上广”等地“大城市病”的措施。(3)试分析“城归”现象的原因。
提示(1)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影响: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但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2)措施:规范外来人口落户;在郊区建设卫星城;将部分产业迁移至周边省级行政区;加强和规范社会管理;等等。(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方法突破1.城镇化的有利影响有利影响表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城镇化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传播文明伴随着城镇化,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乡村更加开放和文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社会更加进步
有利影响表现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现代化城镇是主要的科技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它可以带动乡村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城镇化也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会给城镇化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城乡互动、全面发展城镇化在促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从多方面(食品生产、休闲旅游和污染物处理等)推动城镇自身健康发展
2.城镇化带来的阶段性问题问题成因危害治理措施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城镇居民燃烧化石燃料排出的烟尘使城镇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等合理布局工矿企业;实行集中供暖,扩大绿化面积,建立绿化隔离带等水污染城镇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镇地面径流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等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危害人体健康等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镇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等
问题成因危害治理措施环境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和建设、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等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等人口问题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镇人口大量增加造成贫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等住房问题住房紧张,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城镇面积有限,人口过多住房紧张,影响居住质量等加快住房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等
问题成因危害治理措施交通问题交通拥堵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造成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等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应用体验【例题3】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示意某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图1)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图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A.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量增加C.地表径流量增加D.降水量增加图1图2
(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③延长径流汇集时间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思路点拨(1)城镇化的发展→地表硬化面积增加→下渗水量会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径流量减少。(2)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增加了绿化带和渗水道路→
解析第(1)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地表硬化面积增加,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城市地表硬化面积增加,蒸发量减少;蒸发量减少,大气中的水汽减少,降水量可能会减少。第(2)题,城市裸露于地表的土壤面积小,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土壤侵蚀无关,①错误;相比传统雨水排放模式,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增加了绿化带和渗水道路,地表水下渗量增加,利于补充地下水,②正确;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径流汇集时间延长,③正确;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能缓解城市洪灾和缺水问题,但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④⑤错误。答案(1)C(2)B
针对训练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完成1~2题。1.我国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答案1.D2.B解析第1题,城市渠化能加快城市地表径流的排放和城市污水的排放,对城市供水、休憩娱乐和内河航运影响不大。第2题,城市渠化会使河流流速加快,泥沙淤积减轻,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加快,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素养培优素养目标——综合思维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图1)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图2推测上海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并说明判断理由。(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从自然和人文角度简述原因。(3)简述上海市的快速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提示(1)1980年。1980年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2)自然角度: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文角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3)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居住地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变生活方式,拥有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这是城镇化的一种新趋势。据此完成1~2题。1.“就地城镇化”的表现有()①外出务工人员减少②从事非农业的人口比重上升③农业用地增加④主要产业为工业、服务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就地城镇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城乡差距扩大B.居住环境质量降低C.资源利用率降低D.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答案1.B2.D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居住地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因此“就地城镇化”会使外出务工人员减少,①正确;材料信息表明,“就地城镇化”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农村居民拥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因此当地人应积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非农业的人口比重上升,②④正确;随着农村非农业产业的发展,会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有可能会减少,③错误。第2题,“就地城镇化”使得农村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非农产业发展,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数据显示,分区域看,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2506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注:全国人口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据此完成3~4题。
3.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4.该现象会()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B.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答案3.A4.B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比重下降,人户分离人口增长速度快,说明这些地区之间人口发生迁移,人口流动规模扩大;材料中显示的是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比重并不等同于数量;我国东部地区面积所占比重远低于人口所占比重,且东部地区人口比重还在上升,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说法错误;根据材料,我国沿海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主要是人口迁入造成的,而不是自然增长率提高造成的。第4题,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一定时期内的资源丰富程度、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人口流动和迁移
并不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影响,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往城市,使得城镇化水平得以提高;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并未增加我国劳动力负担;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与我国粮食需求量增加没有必然联系。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