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小结与复习
内容索引构建知识体系整合核心专题
构建知识体系
整合核心专题
专题一 锋面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主要降雨类型是锋面雨。1.锋面雨带的形成暖湿的南方气流(暖气团)和干冷的北方气流(冷气团)相遇,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下降,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2.锋面雨带的移动中国东部锋面雨带的移动
(1)4—5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虽然在这段时间内受暖锋影响,但其主要的降雨类型是冷锋雨,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影响华南的最主要天气系统是冷锋。(2)6月,雨带移至长江流域。来自南方的暖湿气团与来自北方的冷气团在江淮地区势力相当,形成准静止锋,锋面停留1个月左右,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3)7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6、7、8月份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在此期间北方地区的降雨仍以冷锋雨为主。虽然此时冷气团势力在后退,但是暖湿气团绝大部分时间也只是起到跟进作用,而且冷气团时而表现出强势的一面,这使得冷锋得以再次出现。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春季的沙尘暴多是快行冷锋作用的结果。
(4)9月份雨带南移,10月份雨季结束。9—10月随着冷气团的迅速南下,暖湿气团不断后退,在锋面地区出现阴天、刮风、下雨,并且持续降温,这些都是冷锋天气的主要特征。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可巧记为:五月南岭六月长,七八两北雨茫茫;九月退至江南岸,十月大陆无处藏。
例1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时间大致是()A.4—6月B.6—7月C.6—8月D.5—8月(2)若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
思维导引第(1)题,依照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判断出: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时间是之后,月之前,一般应是月,即该地区的梅雨季节。第(2)题,若7月后雨带仍未进入华北地区,即雨带长时期徘徊在地区,该地区可能发生,而北方地区雨季未来,可能发生。思维导引答案5月7、86—7长江中下游 涝灾旱灾题目答案(1)B(2)C
专题二 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洋流等。1.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全球的热量带的分布格局: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热带、温带和寒带。2.海陆位置(1)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温差较小,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2)内陆地区降水少,温差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
3.气压带、风带和气团(大气环流)(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2)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较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3)气团:掌握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的性质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地势(1)山地受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部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受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2)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3)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1)暖流: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2)寒流: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例2下图为某洲大陆沿22°S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A.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2)导致乙地降水量与甲地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乙地()A.处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B.受沿岸寒流影响C.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D.受高峻地势影响
思维导引由剖面图→分析出剖面图特征:西侧为高大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高原→南美大陆→热带草原气候。解析第(1)题,该大陆西侧为高大山地,海拔超5000米,中部地势低平,为平原地形,东部海拔相对较高,为高原地形。且纬度为22°S,故该大陆应为南美大陆。可判断图中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气候;乙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导致当地降水增多。甲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且受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少。答案(1)B(2)A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