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课标导引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目标导引1.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2.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知识建构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必备知识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1)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与交通联系,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2)今天,世界上的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3)地表崎岖的山地、寒冷干燥的高原人烟稀少。(4)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地形种类的影响①海拔较低的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②山地由于地面坡度大,不太适合大面积耕作,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③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发展高寒农牧业。(2)坡度和趋向的影响①通常坡度超过7°,就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如果超过25°,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②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1)平原①最有利于陆路交通线的建设,线路密度较大。②在河网密布的平原,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沼泽地;这些地区内河航运比较发达。(2)山区①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公路、铁路的成本及技术难度要大得多,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②为达到线路修筑的坡度要求,山区的交通线往往迂回前行,所以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之”字形分布的公路。交通线路的建设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决定性因素降低路面坡度
视野拓展西南地区地形地势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发展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思考感悟】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请简要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提示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自主检测1.判断正误并纠错(1)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人口密集区的共同特征。()答案√(2)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牧业和立体农业。()答案√(3)山区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答案√(4)为降低运输成本,山区应优先发展运输量大的铁路运输。()答案×提示为降低运输成本,山区应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2.下列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合理的是()A.横断山区陡坡开荒B.都江堰水利工程C.我国南方丘陵区陡坡修筑梯田D.太湖周围围湖造田答案B
3.下列各地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B.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C.江南丘陵种植茶树D.吐鲁番种植葡萄答案A
4.关于山区公路的分布和走向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山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山间谷地②山坡上没有公路分布③山坡上的公路呈“之”字形,以降低坡度④山区公路为了减少工程量,多呈直线分布⑤山区公路要避开陡坡和陡崖⑥山间谷地的公路多远离聚落分布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③⑤D.④⑤⑥答案C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情境探究探究一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分布有哪些影响?下图为某地盘山公路景观图。
结合材料探究:(1)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该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3)图中盘山公路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提示(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小的公路。(2)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3)迂回前行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利于车辆的行驶安全。
方法突破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影响原则原因运输方式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航道方便
影响原则原因线路走向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多呈“之”字形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可以降低线路坡度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近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避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损失
影响原则原因线网密度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较小;修建线路成本高平原地区密度较大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点的区位飞机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有一定坡度的地方,地质条件要好利于飞机的升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港口宜建在港阔水深避风的港湾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交通线,便于船舶的进出
方法技巧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分析思路分析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1)对交通线路形状的影响。平原地形平坦,易于选址,交通线一般比较平直;山区地形崎岖,多盘山公路,蜿蜒曲折。(2)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主要考虑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工期等。如山区修建交通线路经常挖很多隧道或者架很多桥梁,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比较高,工期比较长,修建铁路比较困难,而修建公路相对容易些。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
(3)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如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小,受经济因素影响大,为了增加客流量,交通运输线路尽量选择两点间最短距离、多连接居民点,同时尽量少占耕地等。
应用体验【例1】成贵高速铁路起于成都市,止于贵阳市,为新建客运专线。成贵高速铁路乐山至贵阳段桥隧比达78.6%,其中桥梁365座,占线路总长度的29.69%,隧道有183座,占线路总长度的49.50%,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在成贵高速铁路修建中,除了跨越岷江、金沙江的大桥施工期有桥墩涉水外,成贵高速铁路其余跨越河段大桥桥墩均不涉水,如鸭池河大桥(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成贵高速铁路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修建面临的主要障碍是()A.高寒缺氧,冻土广布B.戈壁广布,风沙严重C.资金缺乏,技术落后D.地形崎岖,地质复杂(2)除了跨越岷江、金沙江的大桥施工期有桥墩涉水外,成贵高速铁路其余跨越河段大桥桥墩不涉水的原因是()A.为了保护珍稀鱼类栖息地B.节省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C.利于增加桥梁的稳定性D.利于增加桥梁的艺术性与美观性
思维导引材料信息选项分析成贵高速铁路起于成都市,止于贵阳市云贵高原海拔不高且纬度较低,不会出现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的问题。但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地区多裂隙、溶洞等,地质条件差成贵高速铁路起于成都市,止于贵阳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戈壁少,风沙不严重我国经济发展快,资金充足,修建高铁技术水平高成贵高速铁路其余跨越河段大桥桥墩均不涉水没有桥墩,桥梁孔径跨度更大,建造要求更高,工程造价更高中间没有支撑桥梁,稳定性要差跨河大桥安全性第一,不是为了增加艺术性与美观性
解析第(1)题,成贵高速铁路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经过云贵高原地区,乐山至贵阳段桥隧比达78.6%,隧道有183座,修建成贵高速铁路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地形崎岖、地质复杂,D项正确。云贵高原纬度较低,没有高寒缺氧、冻土广布问题,A项错误。位于湿润地区,没有戈壁广布、风沙严重现象,B项错误。我国经济发展快,资金充足,修建高铁技术水平高,C项错误。第(2)题,除了跨越岷江、金沙江的大桥施工期有桥墩涉水外,成贵高速铁路其余跨越河段大桥桥墩不涉水,是为了保护珍稀鱼类栖息地,A项正确。答案(1)D(2)A
情境探究探究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产生哪些影响?黄土高原是周人、秦人的发祥地,周人、秦人都属于农业民族,他们在开垦耕地、营造宫殿和墓葬的过程中,大量地砍伐森林,使树木几乎被砍伐殆尽,其结果是引起了水土流失,形成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结合材料探究:(1)上述事例说明破坏植被对地表形态产生哪些影响?(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有何关系?提示(1)破坏地表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2)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黄河水所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有关,黄河含沙量大与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
方法突破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类活动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修筑堤坝→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填海造陆、建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采石、采矿→改变地表形态;堆放煤矸石、废矿石→形成人造丘冈人地协调观
人类活动有利影响不利影响间接影响地表形态植树种草→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营造防护林→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等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大量引用河水→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应用体验【例2】下图为4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造成4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浪侵蚀B.流水沉积C.地壳抬升D.填海造陆(2)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变动的速度减慢,其原因主要是()①长江中上游地区乱砍滥伐②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③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④人类对滩涂大规模开发利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思维导引图中信息→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流水沉积→推测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看,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说明流水挟带的泥沙增多,泥沙沉积大于海浪侵蚀,地壳抬升和填海造陆影响小,故选B项。第(2)题,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变动的速度减慢,说明泥沙来源减少,主要原因可能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好,不是乱砍滥伐,①错;三峡大坝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泥沙沉积在库区,长江泥沙来源减少,②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③对;人类对滩涂大规模开发利用对海岸线位置变化影响小,④错,故选B项。答案(1)B(2)B
素养培优(区域认知)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描述美国的地形特点。(2)结合人口分布图,描述美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说明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提示(1)地势东西高、中部低;起伏大;地形类型复杂多样,西部为科迪勒拉山系,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为大平原。(2)人口分布不均;大致呈东多西少的格局;五大湖沿岸及美国东北部最为稠密,西部山区最为稀疏。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稠密,高原、山地地区人口分布稀疏。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关中指渭河一带的盆地,包括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平均海拔约500米,是陕西的工农业区,人口密集,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读关中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示区域聚落密度的主要因素是()A.矿产B.地形C.水文D.气候2.图示区域南部部分公路呈“之”字形,主要目的是()A.减少工程量,降低成本B.减缓坡度,提高行车安全C.缩短里程,节省通行时间D.形成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
解析第1题,该区域内气候的差异不大,故D项错误;读图可知,该区域聚落主要分布在渭河平原,因此影响该区域聚落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与矿产资源、水文条件关系不大,故B项正确,A、C两项错误。第2题,公路呈“之”字形,延长了线路,没有缩短里程和减少工程量,故A、C两项错误;修建“之”字形公路的主要目的不是形成景观,故D项错误;图示区域南部地形为山地,地形起伏大。公路呈“之”字形,可以减缓坡度,提高行车安全,故B项正确。答案1.B2.B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峰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印加人修筑的水渠和梯田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左图)和古印加梯田景观图(右图),完成3~4题。
3.古印加梯田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A.水源B.光照C.土壤D.地形4.印加人修建水平梯田的生态效益主要是()A.蓄水保土、增肥力B.调节当地气候C.增加粮食产量D.减少地震灾害的发生
解析第3题,古印加多坡地,发展农业易引发当地水土流失,因此,该地修建梯田,一方面能够增加土地面积,另一方面能够使坡面变得平坦,减少水土流失。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印加人修建水平梯田,一方面能够增加土地面积,另一方面能够使坡面变得平坦,减少坡面径流,增加水的下渗,减少水土流失,既能够蓄水保土,又能够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起到保持土壤肥力的作用。答案3.D4.A
鱼鳞坑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者月牙形土坑,它能拦截地表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图,完成5~6题。5.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A.①B.②C.③D.④6.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A.风化B.侵蚀C.搬运D.堆积
解析第5题,由材料“它能拦截地表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可知,鱼鳞坑把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在③位置植树可减少泥沙入坑,使鱼鳞坑能长期发挥作用,C项正确。第6题,由材料可知,地表水挟带泥沙汇入坑内,泥沙在坑内淤积,有利于物质堆积,D项正确。答案5.C6.D
7.下图为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填“大”或“小”),原因是。(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填“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条件为保证。(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地,地形对交通干线的选择与密度大小有影响。第(2)题,若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首先需要解决甲丙之间的交通问题,甲丙之间需要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工程难度大,这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保证。第(3)题,乙丙之间的直达线路需经过山地,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答案(1)小 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2)甲丙 科学技术(3)乙丙间的直达线路需经过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成本高且安全性差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