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评(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右图中MOE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转线速度:P=Q=M=O>EB.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C.MO为晨线D.EO为晨线2.此时关于日期和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Q点的地方时为17:00B.E点日出的地方时为6:00C.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4日D.再过8小时全球为同一日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据此完成3~4题。3.北京时间7月15日23:00决赛开始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A.(3°S,45°W)B.(18°S,38°E)C.(3°N,38°E)D.(18°N,45°W)4.本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北京昼长逐渐变长B.地球公转速度加快C.巴西高原草木葱绿D.亚平宁半岛炎热干燥
下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读图,完成5~6题。5.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6.①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甲图和乙图分别为青藏高原隆起前后1月和7月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模拟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青藏高原隆起后M地风向和N地风速的变化正确的是( )A.1月,M地由盛行西南风变为西北风B.1月,N地风速变大C.7月,M地由盛行东北风变为东南风D.7月,N地风速变小8.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图示地区气压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北移B.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南移C.高压中心北移、低压中心南移D.高压中心南移、低压中心北移读表,完成9~10题。
地区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高气温出现月份最低气温出现月份甲大大7月1月乙小小8月2月9.关于甲、乙两地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均在北半球B.甲、乙均在南半球C.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D.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10.关于甲、乙两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具有明显的海洋性B.都具有明显的大陆性C.甲地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乙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D.甲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乙地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40~80毫米,蒸发量约3000毫米。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70多个常年有水的湖泊,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海拔1080~1590米)环抱湖泊的景观。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约为163.6毫米,全年蒸发量约为1261毫米。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据此完成11~12题。11.苏木吉林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来自( )A.雨水B.地下水C.积雪融水D.冰川融水12.苏木吉林湖( )A.主要排泄方式是外流B.夏季降水量大于蒸发量C.冬季降水量大于夏季D.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
为了解决城市频繁内涝问题,我国开始打造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完成13~14题。13.下图中的城市绿地建设,符合海绵城市要求的是( )14.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环境效益主要有( )①防洪 ②抗旱 ③降温 ④加剧温室效应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数码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完成15~16题。15.图中( )A.①过程开采的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②过程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③过程可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④过程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16.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则(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喀斯特地区的侵蚀作用变弱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二、综合题(共52分)
17.(12分)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2)说出图中甲聚落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18.(14分)读我国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并说明甲地的气流运动特征。(2)判断A附近锋的类型,说明该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3)据图所示天气系统信息,比较甘肃、上海两地的昼夜温差大小,并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说明原因。19.(12分)读世界表层部分洋流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在图中画出①②③④洋流的流向。(2)①②③④洋流中,受盛行风影响形成的是 。受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的是 。(填数码)
(3)澳大利亚东岸A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同一纬度的西岸B地却是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试从洋流方面分析造成两地气候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4)简述洋流对海洋航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20.(14分)下面图甲是世界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乙是①地所在经线附近某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甲图乙(1)图甲中②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此自然带在澳大利亚分布较广,其原因是什么?
(2)图甲中④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⑤地所属的自然带是 ,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条件为基础的,③地→②地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 因素影响。 (3)图乙中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是 、 、 。 综合测评1~2.1.D 2.D 第1题,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点俯视图。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图示P、Q、M、E四点位于同一条纬线上,O点比P、Q、M、E四点纬度高,故线速度P=Q=M=E>O;图示半球为南半球,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左岸侵蚀严重;图中MOE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故SP和SQ中必有一条是0时所在经线,根据晨昏线的分布情况可以判断0时所在经线是SP,推出MPE为夜弧,故EO为晨线。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SQ为180°经线,图示Q点和P点所在经线相差120°,故SP为60°W经线(地方时为0时),利用“东加西减,东早西晚”的原则可以计算Q点的地方时为16:00;图示E点所在的纬线昼短夜长(昼弧段短于夜弧段),故当地的日出时间在6:00之后;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根据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原则,可以确定非阴影部分是6日;SQ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6:00,再过8小时,SQ所在经线地方时为24:00,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重合,全球处于同一日。3~4.3.D 4.D 第3题,7月1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由北京时间23:00可推算出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是45°W。第4题,6月14日至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故北京昼长先逐渐变长,后变短;6月14日至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减慢,7月初至7月15日,地球公转速度加快;位于南半球的巴西高原正值干季,草木枯黄;亚平宁半岛为地中海气候,比赛期间正值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5~6.5.B 6.C 第5题,①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②长江三峡为流水侵蚀地貌,主要是下切侵蚀作用形成;③海南岛南天一柱属于波浪侵蚀地貌,主要由波浪的侵蚀作用形成;④三角洲属于流水堆积地貌,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由于流速变缓以及受海水的顶托作用,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第6题,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7~8.7.A 8.C 第7题,甲图中高压控制陆地,此时为1月,青藏高原隆起后,M地由盛行西南风变为盛行西北风;N地风速变小。乙图中低压控制陆地,此时为7月,青藏高原隆起后,M
地由盛行偏西风变为偏东风,N地等压线变得更密集,风速变大。第8题,由图可知,实线表示青藏高原隆起前的等压线,隆起后的等压线是虚线,因此图甲中高压中心北移,图乙中低压中心南移。9~10.9.A 10.D 第9题,北半球,最高气温陆地出现在7月,海洋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陆地出现在1月,海洋出现在2月,而南半球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因此甲、乙两地都在北半球。第10题,从甲、乙两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大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即可得出甲地气候大陆性明显,乙地气候海洋性明显。11~12.11.B 12.D 第11题,由材料可知,苏木吉林湖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但湖泊常年有水,所以其主要补给水源不是雨水;根据湖泊总补给量动态曲线分析,湖泊总补给量全年较稳定,波动较小,夏秋多于冬春,所以补给水源不是以积雪融水为主;湖泊周围沙山海拔1000多米,不会存在永久性冰川。综合分析,该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周围的地下水。第12题,苏木吉林湖被沙山环抱,为内流湖,主要排泄方式是蒸发;夏季气温高,总补给量小于蒸发量,降水量自然小于蒸发量;根据补给量变化判断,夏季补给量较大,冬季补给量较小,而地下水补给较稳定,所以夏季降水量多于冬季;因全年总补给量和总排泄量基本平衡,所以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13~14.13.A 14.D 第13题,海绵城市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描述,A图中绿地地势低洼,下雨时可以储存雨水,干旱时提供水资源用于生产和生活;B、C、D三图中绿地无法大量储水。第14题,城市内的绿地地势低洼,雨季可以储水,起到防洪作用,①正确;绿地储存的雨水,干旱时可以被利用,起到抗旱的作用,②正确;城市绿地中的水体可以调节气温,夏季白天气温不会太高,起降温的作用,③正确;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从而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轻温室效应。15~16.15.C 16.B 第15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沉积后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发生变质作用,也没有重熔再生作用。第16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关系不大;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喀斯特地区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扩展。17.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中间岩层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成时间较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而为背斜构造。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聚落地处盆地,其形成的原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第(3)题,山区公路应尽量沿等高线延伸。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原因是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答案(1)背斜。判断依据: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3)绘图略。
(4)原则: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18.解析第(1)题,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等值线判读原则可知,甲地天气系统为局部低压;乙地气压中间高四周低,为高压天气系统。气流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部分。第(2)题,A附近的锋位于气旋偏西部,为冷锋;从阴(雨)晴、冷暖和风等方面描述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第(3)题,甘肃、上海分别受高、低压天气系统控制,结合气流运动和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等知识进行对比说明。答案(1)甲地是气旋(低压);乙地是反气旋(高压)。甲地气流水平方向呈逆时针辐合,垂直方向呈上升运动。(2)冷锋。大风、降温、雨雪。(3)甘肃昼夜温差比上海大。甘肃受高压(或反气旋)控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云量少),白天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19.解析第(1)题,①②③④洋流位于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第(2)题,③洋流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①洋流受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澳大利亚东、西两岸洋流性质不同,东岸为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西岸为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第(4)题,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降低能见度;从极地来的洋流会挟带冰山,增加航行危险。答案(1)画图略。(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2)①③ ①(3)东岸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4)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降低能见度,对海上航运不利;洋流从极地海区挟带冰山至较低纬度海区,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20.解析第(1)题,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及洋流的影响,图甲中②地虽位于沿海地区,但为温带荒漠带。第(2)题,根据所处的气候区判断自然带即可。图甲中④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地位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其所属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图甲中①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地→④地→⑤地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图甲中③②两地分别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与西岸,③地→②地自然带的更替主要受水分因素影响。第(3)题,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相似之处。图乙中该山地基带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带,A、B、C代表的自然带可能分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1)温带荒漠带 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岸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吹离岸风,空气干燥,降水少。(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水分(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