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基督教兴起的原因与过程;认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知道法兰克王国形成、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克洛维、查理曼等重要历史人物;明确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的新的文明。二、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获取有效信息,对法兰克王国的演变以及封君与封臣关系等进行探究与讨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导入新课】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历史由来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内容探究】一、基督教的兴起1.教师提问:为什么在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提示:长期遭受苦难的犹太人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2.教师提问:信仰耶稣基督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提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3.教师补充:让学生阅读《圣经》中的故事,如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诺亚方舟、大洪水等,这些故事不仅是基督教的思想主张,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如大洪水的故事,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的部分历史史实,以此淡化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4.教师总结: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二、法兰克王国1.教师讲述: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相继在西欧建立起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2.教师提问: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1)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2)作用:①在克洛维的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③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起来。3.图片展示:《5—6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形势图》。4.教师提问:法兰克王国疆域如此之大,统治者会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提示:对土地进行分封。三、封君与封臣1.教师讲述: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建立起封君与封臣的关系。2.教师提问: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3.教师补充:多媒体展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
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常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 (1)教师提问:西欧封建制度是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提示: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2)教师提问:如何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提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只承认自己直属的上下级,其他的上下级关系与自己无关。4.教师提问: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提示:(1)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2)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3)层层分封。四、查理曼帝国1.教师提问: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继位后四处征伐,法兰克王国版图进一步扩大。查理为了得到教会的支持,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提示:措施: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影响: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为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埋下了隐患。2.图片展示:《教皇为查理加冕》。(1)教师提问:教皇为什么要给查理加冕?查理又为什么要接受教皇对他的加冕?(在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2)教师总结:查理为了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巩固自身的统治,需要加强与教会的关系。而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需要借助查理的势力。于是,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查理称帝不仅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也标志着西欧新兴封建国家的独立地位得到确认,并与罗马教会联手共同统治西欧。 3.教师讲述: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课堂小结】西欧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历史的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今天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在9世纪时初见雏形。这些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所以说一部法兰克王国的兴亡史,也是欧洲主要国家的建立史。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帝国基督教兴起:1世纪发展:4世纪末,被确定为国教法兰克王国建立:481年,克洛维统治:皈依了基督教改革:8世纪前期,封君封臣制度查理曼帝国建立:800年统治:征收“什一税”分裂:843年,帝国一分为三
第8课 西欧庄园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庄园的领主与佃户、庄园法庭等重要史实,了解西欧的庄园生活;初步理解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提高对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庄园领主与佃户的生产生活状况;结合教材“相关史事”中庄园法庭的记录,正确理解庄园法庭的运行特点和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庄园法庭。难点:庄园法庭是庄园具有司法权的重要体现。【导入新课】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而封君封臣制的基础是封土制。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以庄园为基本单位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内容探究】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1.图片展示:《一个庄园的图解》,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内容。2.教师提问:西欧庄园产生于什么时期?提示:从9世纪开始流行开来,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庄园图解,思考:庄园生产的目的和特点。提示:目的:为领主及其家人提供生活资料;特点:自给自足。4.材料展示:
当一年的劳动和收获结束后,领主要收“家庭税”,其征税范围包括隶农的一切财富:干草、葡萄、牲口、小鸡、蜂蜡等。当隶农去世由他儿子继承遗产时,领主要收“继承税”;当隶农结婚时,领主要收“结婚税”;当新隶农进入庄园,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时,领主要收“进入金”;当隶农要上领主法庭解决民事纠纷时,领主要收“法庭金”;当隶农要买卖牲口或谷物时,领主要收“准许费”;当隶农要离开庄园时,领主要收“分离费”;当隶农要使用草地、森林、荒地、河流等公地时,领主要收“使用费”。在13世纪时,领主征收的这些税收,占了隶农们全年收入的40%。不仅如此,隶农们还要去做领主所要求的各种“强制服役”,比如建筑道路、桥梁、堤坝,保卫守望城堡,为领主做杂役;等等。——摘编自《欧洲的封建专制和封建压迫》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领主对其领地上的佃户有什么权力?提示:征税权。6.教师总结并过渡:领主对其领地上的佃户具有征税权,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俨然一个独立的王国。经济上,领主对庄园里的农民和农奴进行剥削;政治上,最能够体现庄园主权威的庄园法庭,是庄园的统治机构。二、庄园法庭1.材料展示:材料一 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材料二 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不按规定价格卖酒的人,也要被罚款。2.教师提问:(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力?提示:司法权。(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提示:罚金。(3)材料一、二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提示:习惯法或村法。(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提示: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课堂小结】庄园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的基础。庄园内部的关系是领主压迫、剥削依附农民或农奴的关系。这一时期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庄园内设有法庭,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掌握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市民阶层的形成等基本史实;知道自由和自治的城市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对西欧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知道大学兴起的原因、自治权利和课程设置。二、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城市兴起和发展的背景资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并得出合乎实际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法兰西琅城市民为争取自由、自治而斗争的史实,感受早期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力求获得市民身份的战斗精神。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难点:西欧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导入新课】1.材料展示:乔治出生于中世纪意大利乡村的一个农奴家庭,从小跟着邻居学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艺。20岁时的他打算与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结婚,却遭到庄园主詹姆斯的反对,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辈那样的悲惨生活,他想改变。2.教师提问:乔治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试着描述一下乔治父辈的“悲惨生活”。提示:封建庄园。关键词:缴纳租税、承担杂役、无人身自由、生活贫困。3.教师提问:请你给乔治出出主意,他该怎么办呢?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师过渡:“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这是怎么回事?城市难道有不受封建领主控制的特权吗?生活在城市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样工作的?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中世纪城市的有关问题。【内容探究】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材料,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材料一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农业有了剩余农产品,可以投入市场来供应手工业者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手工业的技术日趋复杂化,原来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最终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手工业的发展改进了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特别是纺织业可以不必固定在某一地,而向交通便利的地点转移,这样就为城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材料二 自从西方人重新夺回对地中海的控制权后,东方贸易的繁荣为西欧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长途贸易的兴起不但造就了一批商业中心城市,同时也将城市生活广泛散播于贸易线路的周边地区,向乡村腹地深入。一些较重要的村庄也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由于商业的发展和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提示:(1)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手工业的独立和发展为城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2)商业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和出现。2.教师讲述:从10世纪起,西欧不断产生新的城市,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尤为迅速。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正文、图片、相关史事等,完成下列自主学习问题:(1)中世纪城市争取自治权的背景是什么?常用的手段有哪些?列举典型事例。(2)中世纪城市自治的表现是什么?其影响是什么?提示:(1)背景: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统治区域之内,领主为了增加收入,竭力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剥削。城市居民不能忍受,日益展开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典型事例:法兰西琅城争取自治权的斗争。(2)表现:成为自由城市的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影响: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4.多媒体展示城市争取自治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世纪城市的自治历程。
琅城是法兰西东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它的毛纺织业发达,是当时法兰西毛纺织业的中心。琅城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路易六世和法国北部的封建领主派军队攻占琅城,强行取消了“公社”。琅城居民坚持斗争,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同意琅城建立“公社”,实行自治。二、城市居民的身份1.教师提问: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是怎样生活的?提示:(1)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2)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2.教师提问:市民阶层中分化出了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哪一新的阶级?提示: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3.问题探究:(1)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提示:城市的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阶层——市民阶层,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层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城市的兴起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2)对比分析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类别封建庄园(乡村)城市特点封闭开放主体人员领主和佃户市民社会关系农奴缺少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土地上,与领主有依附关系拥有人身自由,不受领主控制经济特点一切产品用于自身消费(自给产品用于交换、买卖(商品经济);
自足的自然经济)行会势力较大三、大学的兴起1.教师讲述: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2.图片展示: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3.问题思考: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大学的教育自主权表现在哪里?提示: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4.教师提问:中世纪西欧大学的课程有哪些?大学的课程设置说明了什么?提示: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课堂小结】西欧城市兴起以后,促进了欧洲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市民阶层与世俗文化,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增加了欧洲的财富积累,改善了欧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和近代科学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大学的兴起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活动,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一定意义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城市的兴起时间:从10世纪起特点: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类型: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大学的兴起时间:12世纪自治地位: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拜占庭帝国的位置和版图;知道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地位;知道拜占庭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贡献。二、过程与方法识读《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形势图》,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阅读出自《查士丁尼法典》的史料,透过现象看本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秩序的规范;通过对拜占庭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激发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热情。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等一系列法律。难点: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导入新课】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又如何呢?为什么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内容探究】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1.图片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形势图》。2.教师提问:简述东罗马帝国的地理范围。提示:版图涵盖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3.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方文明交汇,相互影响。4.教师讲述:凭借有利条件,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5.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以下问题:(1)《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者及编纂的目的分别是什么?(2)《罗马民法大全》是由哪几部法律构成的?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1)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2)《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7.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罗马民法大全》?提示:《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 穆罕默德二世买通了热那亚商人,借道热那亚人所控制的加拉太地区,潜入金角湾内,以便水陆攻击。他调动军队5万,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之间铺设一条长约1.5千米的圆木滑行道。然后在一夜之间将80艘轻便帆船拖上海峡岸边,用人、畜和滑车拉过山头,再从斜坡上滑进金角湾。又在金角湾最窄处架设浮桥,在桥上配置了火炮。1453年5月29日,土军从海陆两面对君士坦丁堡发动总攻,君士坦丁堡军民浴血奋战,誓死保卫城堡,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城堡被攻陷。材料二 原因是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但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全球通史》2.教师提问:综合以上材料,总结拜占庭帝国兴衰的原因。提示:
发展状况原 因兴 盛①地理位置优越②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③继承和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衰 落①对外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帝国衰落②满足于已有的辉煌,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③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课堂小结】拜占庭帝国是中世纪欧洲最长久的专制君主制国家,在其绵延千余年的历史中,对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挥了重要作用。查士丁尼时期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世纪文化的明珠,它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内容《罗马民法大全》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原因时间拜占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