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8上: 教案 第2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历史8上: 教案 第2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ID:1260575

大小:470.52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2-12-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2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 洋务运动一、知识与能力识记洋务派及其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目的、近代工业的创办、新式海陆军的建立、新式学堂的建立、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洋务运动的发生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的分析论证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新式学堂等内容,认识洋务运动的目的及作用。通过感知历史,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要使中国富强,就必须废除腐朽的封建制度;认识到当今中国要富强也必须要进行全面改革;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认识洋务运动虽然没用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的作用。难点: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和《金田起义浮雕》的图片]师:这两张图片反映了19世纪中叶的两个重大事件,你能说出来吗?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局势是怎样的?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师: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的清政府陷入了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入侵的困境,宛如一位病入膏肓之人。为挽救中国于危难,不少仁人志士寻找济世良方。今天就让我们化身为小医生,跟随这些仁人志士一起来探索这场“自我疗伤”的洋务运动。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洋务运动。【内容探究】一、洋务运动的兴起师:阅读教材第20页“洋务运动的兴起”一目中的内容,说说什么叫洋务派。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师: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等又是什么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生: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口号“自强”“求富”  【师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生:“长技”主要是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则体现强兵富国,最终维护清朝的统治,因此洋务运动的性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师: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但他们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治标不治本,为其最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洋务派具体是怎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的。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师:为什么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他们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生:鸦片战争中,中国武器落后,致使战争失败。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师:为了满足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生: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师: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财政面临枯竭。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业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有哪些。生: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师: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强兵,接下来再看看清政府是如何实现强兵的?三、建立新式海陆军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洋务派建立新式海陆军的过程。生:时期措施19世纪60年代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19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  师:阅读教材,说说清政府为了加强西北塞防采取了哪些措施。生:1875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师总结:洋务派建立的新式海陆军,尤其是海军,成为当时亚洲第一水师,实力雄厚。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由于统治集团内部腐败,军事训练不当,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时也宣告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破产。【合作探究】有人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是成功的;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是失败的。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洋务运动三十年,没能实现洋务派自己提出的自强、求富的目的,没能让中国摆脱屈辱的地位,但也有得有失,对中国历史留下了长远的影响。……洋务派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工矿、交通和通信事业;编练了新式海军,使得中国开始走上军事现代化的道路,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培养出了一批近代化专业人才。生:(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师总结:观点一: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成功的。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发展;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促进了教育近代化,培养出了一批近代化专业人才,促进了科技的近代化。观点二: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失败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求强未强,求富未富;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洋务企业管理落后,官员贪污腐败。观点三: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探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结合观点一和观点二理由加以说明)。启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不能改变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实。【课堂小结】洋务运动在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大胆迈出了自强求富的第一步,这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第一步,也是长期封闭的中国主动走向近代世界的第一步。洋务派注意世界形势的变化,努力推动中国社会的缓慢进步,改变了一个民族故步自封、盲目自大等落后的思想认识。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识读教材中的《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时局图》,制作表格等,培养学生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相关历史视频,揭露日本列强在侵略过程中的种种罪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通过《马关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内容探究】 一、甲午中日战争[多媒体展示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左右,超过了北洋海军。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和清王朝的社会状况。生:清王朝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由不可一世的天朝上国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师: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使者来华学习,中国是日本的老师。现在,日本“脱亚入欧”,实力增强,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后,侵略目标竟是自己曾经的老师。师:请同学们分析材料,思考日本侵华的原因。材料一 明治政府刚一建立,就认定“强兵为富国之本”,穷兵黩武,并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所谓“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独占亚洲,称霸世界。师: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制定“大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什么?生:最终目标是独占亚洲,称霸世界。核心是征服中国。[过渡]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日本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定为其基本国策,而侵略中国则是其实现称霸世界野心的必然战略步骤。日本在通过明治维新不断积蓄力量的同时,一直在寻找侵略中国的借口和时机。材料二 根据今日之形势,日清冲突已不可避免,而早日开战对我有利。开战的口实,除朝鲜自主问题外,别无其他借口。自主问题光明正大,亦可对列国充分显示我国之义举。清国虽地域辽阔,然从近年来之陆海军备看,徒具其表,实则极不完备,不足为惧。师: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思考: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除此之外,日本政府为何断定此时是发动战争的有利时机?生:(1)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2)原因:清朝陆海军备不足为惧。师:中日之间的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生: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师: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生: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并完成表格)生:战争时间英雄人物结果丰岛海战1894年7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平壤战役1894年9月左宝贵平壤陷落黄海海战1894年9月邓世昌李鸿章避战保船,日军夺取制海权辽东半岛战役1894年10月—1895年3月徐邦道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丁汝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师: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以及双方主要代表。生:时间:1895年。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人物:中国是李鸿章,日本是伊藤博文。师:用表格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生:条款主要内容危害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严重削弱了中国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清政府的政治和经济 商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特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意味着列强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师:《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特别是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构成了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这说明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就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实质上体现了帝国主义(日俄)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多媒体展示:《三国干涉还辽示意图》]师:“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多媒体展示:《时局图》和《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师: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生:当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师: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生:“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师总结:“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课堂小结】 顺口溜总结: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名扬。《马关条约》又签订,清朝割地赔款忙。允许日本开工厂,列强纷纷来效仿。瓜分狂潮又掀起,美国忙于领土争。无暇东顾不慌张,“门户开放”后来上。机会均等各国享,中国再遭列强侵。 第6课 戊戌变法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导入新课】师: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运动。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内容探究】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师:辨析史料,分析公车上书的背景。材料一 展示图片:《时局图》师:这张《时局图》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形势? 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中,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过渡]古老的中国被列强的大炮逼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近代化征程,洋务运动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破产。面对这样一个破败不堪的中国,我们会放弃抗争和探索吗?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师: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刺激了中国有志之士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材料三 在1895年春天,康有为及其弟子梁启超同到北京参加会试。当中国被迫于这一年4月和日本在下关签订屈辱的和约时,康有为立即抓住这个机会鼓动和他一起应试的士子坚决反对和约,并向朝廷请愿要求变法维新。……敦促朝廷拒绝和约,着手改革。师: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国人作何反应?代表人物是谁?有什么影响?生:反应:上书请愿。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师: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生: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多媒体展示:《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图片][多媒体展示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变法通议》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国闻报》师:上述材料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生:观点: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影响: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二、百日维新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生:德国强占胶州湾。师强调: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师: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生:(小组形式回答)师总结:内容影响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精简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师:从内容上看维新变法“新”在何处?生:“新”在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师:变法维新措施会让谁家欢喜谁家忧?生:欢喜:资产阶级维新人士。忧:守旧官员、准备科举考试的文人们。[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追求制度革新的变法,是否取得了成功呢?生:没有,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课堂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 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辛丑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进行比较,认识该条约的危害性,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史实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收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及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掌握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了解八国联军野蛮残暴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性,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难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导入新课】师: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重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变法维新运动,然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内容探究】 一、义和团运动[多媒体展示:义和团歌谣“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师:什么是义和团?生: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师:义和团的参加者绝大部分是农民,另一部分是失业的手工业者、小商贩、水陆运输工人等,他们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迷信观念。[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窃自中西通商以来,西洋教法盛行中国,天主福音等堂几遍天下,虽至穷乡僻壤,皆有各国教士潜往传教……近来各省打教堂伤教士之案,纷至沓来,不胜枚举者,非皆百姓之梗顽不化,敢于抗官而藐法也。亦由从教之人大半皆系无赖痞徒,平日犯法生事,无所不为。或因案为官所捕,或因事为众所纠,一旦入教,即以教堂为护身符逋逃薮,鱼肉乡里,倾害善良,百姓望而生畏。及有讼事,方冀官为主持,乃地方官每遇教民到案,即明烛其奸,大半不肯照例惩治,或委曲将就,或故意延宕,以致被害之家怨愤莫释,行路之人指目兴叹,日积月累,渐染成风。百姓第见每案到官,教民必占便宜,从无有严办教民以快公论者。积忿生怨,人人欲得而甘心,不逞之徒又从旁捏造谣言以激怒之,遂至一发而不可制。师: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的怒火指向谁?结合教材回答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义和团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愤怒的呢?生:怒火指向帝国主义。兴起的原因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师:面对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哪些改变?有何作用?生: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他们沿途张贴文告,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至1900年夏,义和团基本上控制了京津地区。 师:阅读教材第32页“材料研读”,回答问题: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生:(讨论后回答)师:揭帖中反映的就是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一口号呢?请同学结合教材第33页第二段的内容,自行梳理。生:①进步性: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②局限性:“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灭洋”又表现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师过渡:义和团的“扶清”最终会给它带来失败,但是,“灭洋”却顺应了当时救国救亡的潮流,他们的行动给外国侵略者带来了哪些沉重的打击呢?材料三 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在给德皇威廉二世的奏议中认为:“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现在“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师: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面对迅猛发展的义和团运动,列强有何行动?生:列强联合起来发动侵华战争。师:《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以义和团运动损害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讨论]如果没有义和团运动,会出现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吗?师总结:瓜分中国是帝国主义的目标之一,侵华战争是早晚之事;义和团运动不过是帝国主义的一个借口。[过渡]面对八国联军,拿着大刀长矛,高举扶清灭洋的旗帜,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迷信观念的义和团命运将如何?二、抗击八国联军[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师:请同学阅读教材,整理下表知识点。抗击八国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联军根本原因进一步侵略和瓜分中国时间1900年参加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经过列强入侵由天津进犯北京义和团抗击廊坊阻击战、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天津保卫战清政府的态度回避→宣战→求和结果清政府战败,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影响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个德国军官这样记述:虽然他们只装备了剑、梭镖和刀,但他们在我们的死亡火力下依然不停地前进着。师:根据这则材料,体现了义和团什么精神?生:战斗中义和团成员展示出非凡的勇气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师:义和团自兴起至被镇压,清政府的态度经过了几次变化?这反映了什么?生:由剿灭到招抚,再从招抚转变成剿杀,更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美军抢劫的白银》图片]师: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生:侵略者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三、《辛丑条约》的签订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5页的内容,识记主干知识。(时间、签订国、内容)师提醒:1901年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11国。师:《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根据条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师总结: 内容影响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帝国主义列强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 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师:此材料对义和团运动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生:否定。理由:它是罪恶的,而且导致《辛丑条约》的签订。不同意。义和团是反帝爱国运动,不是罪恶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的落后。师:如果情形真是这样,认为义和团连累到我们大多数安分屈服的良民,我想说还幸亏有他们这些少数人,保全了中华民族史上一部分荣誉。材料二 孙中山曾说:“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材料三 瓦德西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把华人置诸德国官吏治理之下,实在是‘一种困难’,对中国实行瓜分实为下策。”师:请根据材料二、三和教材,谈谈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生:战斗中义和团成员展示出非凡的勇气、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但其带有迷信、落后、盲目排外色彩,这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课堂小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但义和团运动彰显的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暴的精神感染、启迪着后来的革命者。反抗外来侵略历来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主题之一。我们应该对义和团战士说句真心话:“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我一定会告诉你: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