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单元整合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知识导图
主题整合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时代特征1.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通过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势力强大。2.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大量汉族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趋势。3.经济: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江南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4.科技文化:由于战乱,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出现了三教并行的趋势,儒学出现危机;农学和数学成就突出,书法、绘画成为自觉艺术。
对应训练1某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展示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迁往江南,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C项。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的时代特征1.政治:隋唐是中国古代第二个统一时期,在魏晋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开创了科举制,使我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手工业产品世界领先,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平衡;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3.民族关系:由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交流频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
4.科技文化: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中外交流促进了隋唐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出现了“盛唐气象”。5.对外交往:唐朝实行兼收并蓄、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佛教在中外交往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以东亚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
对应训练2盛唐时代,可算得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朝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A.“颜柳二公书尤多”B.“唐之文章称韩柳”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D.“李杜诗篇万口传”
答案D解析据题干中“盛唐时代……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唐朝灿烂文化星空中的‘双子星座’”可知,该文学艺术是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指的是李白与杜甫的诗,二人可以作为唐朝诗歌发展的代表人物,故D项正确;“颜柳二公书尤多”是指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不属于诗文,故排除A项;“唐之文章称韩柳”是指韩愈、柳宗元,其主要成就是散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项;“奔放雄杰有若苏辛”指苏轼、辛弃疾,二人是宋朝人物,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排除C项。
三、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及特点原因①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②隋唐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③隋唐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④交通畅通,四通八达
特点①交往范围广泛: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应训练3(2020·山东商河模拟)下面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路线人物内容结果唐→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7年,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唐→日本鉴真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
答案C解析表格中的史实,一是玄奘西行,到印度求取佛经,属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代表,二是鉴真东渡,到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属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代表,因此两人的事迹体现了唐朝文化具有双向交流,兼容并蓄的特点,故选C项;表格中的玄奘西行是从外国吸收文化,不能体现唐文化世界领先,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两大史实,不是强调唐朝交通的发达,排除B项;表格中的玄奘西行是从印度求取佛经,不能说明唐文化威震四海,排除D项。
四、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1.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迁到边疆。
(4)华人外流。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很多人去南洋。(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
2.迁移原因(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落后,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方人民南迁。(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对应训练4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北宋则相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战乱,北方人口曾在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及两宋之际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南迁。材料中南方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北方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正是因为北方战乱频仍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故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交通发展虽然利于人口流动,但不能决定人口的地域分布,故C项错误。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是由于政局的变化,而不是统治者的政策,故D项错误。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