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单元整合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知识导图
主题整合一、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1.政治上——从清朝到民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经济上——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思想上——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理念不断传播,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4.社会生活上——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促使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气象。
对应训练1(2020·北京昌平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这里的民权主义指的是()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驱逐外国侵略势力D.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答案B解析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B项;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驱逐外国侵略势力,排除C项;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明确提出平均地权,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排除D项。
二、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促进因素经济形式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从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促进因素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阻碍因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对应训练2(2021·山东聊城高三上学期期中)民国初期国内商业发生了某些变化:原来专营洋货的商号兼营国货,并出现专营国货的商业;原来封建性的商业也逐渐向资本主义商业转化。这主要得益于()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战争及国内外市场变化的综合影响C.列强在华的尖锐矛盾D.国民政府大力推行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B解析据材料“原来专营洋货的商号兼营国货,并出现专营国货的商业;原来封建性的商业也逐渐向资本主义商业转化”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得益于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的国货运动等,故选B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在甲午战争之后,材料时间在民国初期,排除A项;列强在华的尖锐矛盾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国民政府大力推行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36年,排除D项。
三、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社会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自守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新派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社会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革命派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对应训练3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D解析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维新运动,A项错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B项错误;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C项错误;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