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标定位(1)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些举措的意义(2)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素养解读(1)通过了解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对外关系的发展,认识明朝社会面临的危机,培养运用唯物史观的素养和社会忧患意识(2)通过归纳明朝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认识明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方面的地位,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背景: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的势力逐渐强大。(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废宰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2)内阁的设立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充当秘书,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称“内阁”职责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演变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3)宦官专权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②表现: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图示巧记内阁工作程序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启思导学】据《明史》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明朝郑和下西洋存在什么问题?提示以宣扬国威为目的,不讲求经济效益,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
1.郑和下西洋(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过程: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4)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易混易错“郑和下西洋”中“西洋”≠现代“西洋”“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沿岸地区。现在的“西洋”泛指欧洲国家。
2.戚继光抗倭: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东南沿海的形势才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概念阐释倭寇倭是当时对日本的通称。明朝初年,日本正处于分裂混战的南北朝时期,一些封建主为了取得财富,便组织许多武士、浪人和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到中国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和劫掠骚扰,被称作倭寇。倭寇先是侵扰山东,以后渐次南下,经江苏、浙江而达于福建、广东沿海,出没无常,杀伤居民,掠夺财货。
3.欧洲殖民者的掠夺(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取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的边疆关系(1)蒙古①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②明中期,瓦剌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西藏: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进行管理,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朝的灭亡:明朝末年政治黑暗,天灾不断。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3.清朝建立(1)清朝建立: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逐渐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图解历史清朝确立全国统治的过程(时空观念)
课堂篇探究学习
情境体验主题一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材料一(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编自《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
情境解读材料一中朱元璋从治理天下的角度分析了废除宰相的原因,而掩盖了其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观目的(根本)。材料二描述了内阁首辅的尴尬位置,事无巨细都要参与,但最终决策权在于皇帝,说明他不是真正的宰相。
互动探究(1)结合材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理由,并说明其根本目的。(2)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宰相,这种看法正确吗?结合材料二进行说明。提示(1)理由:朱元璋认为宰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目的:皇帝总揽大权,加强君主专制。(2)不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素养史论1.时空观念——明朝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历程时间变化明太祖洪武初承袭元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宰相,下辖六部洪武十三年(1380年)撤中书省,罢黜宰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无实权明成祖时始开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明宣宗时完善内阁制度,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还拥有了票拟权
2.历史解释——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项目宰相制内阁制权力来源宰相制度皇帝的信任职责参与决策国家大事皇帝的侍从顾问任免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决定权力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参与政治权有票拟权,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决定对皇权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素养达标史料实证——内阁的职权明代史料记载:“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与其事。如(大学士)高拱之兼掌吏部……俱出而启事,入而调旨。”这反映了()A.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B.内阁并不直接总揽政务大权C.内阁已拥有对国事的部分决策权D.六部演化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明立意本题以明代关于内阁的史料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内阁的职权抓关键根据材料“俱出而启事,入而调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并没有直接总揽政务大权,故B项正确排干扰题干论述的是内阁的职责,不涉及皇权问题,故A项错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不可能拥有部分的国事决策权,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六部的演化,故D项错误获答案B
情境体验主题二明朝的对外交往材料一当世界变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远航的图景,这一光辉灿烂的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随之而来的是,皇帝下达的禁止进一步海外探险的命令和官方对这一命令的立即执行。正是体制结构和向外拓展的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这一重要的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由此,不可避免的结局是伟大的“天朝”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而西方蛮族此时却崭露头角。——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情境解读材料一中李约瑟肯定了郑和下西洋,而材料二则指出了中国航海事业“黯然失色”的原因,即“皇帝下达的命令”“体制结构”“向外拓展动力”等。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简要阐明李约瑟对郑和航海活动的评价。(2)材料二认为郑和下西洋后“伟大的‘天朝’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2)中国君主专制的束缚;政府推行“海禁”政策;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缺乏根本的经济推动力。
素养史论1.时空观念——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项目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奇珍异宝主要是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方式进行朝贡贸易,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要方式以武力掠夺为主要方式影响增加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但朝贡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没有带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发展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引发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2.历史解释——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1)发展趋势: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最典型的是郑和下西洋;明朝中后期,因为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趋势。(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与西方殖民者的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天朝”大国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5)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
3.家国情怀——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及对当代的启示郑和下西洋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的鲜明形象,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郑和恪守儒家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以和为贵、永享太平之福等和平共处原则,构建了“华夷”秩序,促进了海洋贸易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郑和下西洋诠释了“海权”的重要意义,对海洋疆域的形成和南海历史权利的确立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素养达标唯物史观——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2021·江苏高邮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A.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B.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C.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疆域D.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
明立意本题以一段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史料为切入点,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查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抓关键根据材料“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故选B项排干扰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排除A项;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疆域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获答案B
随堂演练1.(2021·湖南娄底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B.外戚干政C.内阁的作用D.六部掌握实权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时设内阁,随着内阁地位提高,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在皇帝不上朝时可以保证日常政务的正常运转,故选C项;明朝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败混乱,不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排除A项;外戚干政不利于政务流程正常运转,排除B项;明代六部作为执行机关,负责执行皇帝旨意,对政务没有决策权,不能保证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排除D项。
2.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戚继光抗倭答案C解析以强大的舰队进行和平的经贸往来、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是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A项错误;鉴真东渡没有大规模的舰队,B项错误;戚继光抗倭属于打击侵略,与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活动不同,D项错误。
3.下文是一首明朝军歌,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凯歌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A.岳飞B.文天祥C.郑成功D.戚继光
答案D解析《凯歌》的关键信息是“杀尽倭奴兮”,戚继光是我国明朝的抗倭名将,D项正确。
4.1553年,一队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澳(今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其上岸。1557年,该国商人擅自营建房屋居住,设置官吏管理。侵入中国澳门地区的是()A.荷兰B.葡萄牙C.西班牙D.俄国答案B解析明朝中后期,侵略中国澳门地区的是葡萄牙,B项正确。
5.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其原因是()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进犯B.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C.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说明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故D项正确;“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进犯”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鞑靼和瓦剌首领接受明朝封号不是边境和睦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长城的修缮并没有起到阻止蒙古骑兵南下的目的,排除C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原因。参考答案(1)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2)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