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练习课件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标定位(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素养解读(1)了解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主要措施。通过史料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素养(2)归纳两汉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认识封建王朝后期农民起义爆发的一般性规律,培养唯物史观和执政为民的家国情怀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启思导学1】从下列数据图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有何隐患?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提示信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导致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远超中央;封国势力强大,中央势力弱小。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后来以“七国之乱”为代表的王国问题。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汉初的统治(1)“文景之治”①背景:汉初,经济残破;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②内容: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③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2)王国问题①背景:汉初,“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②问题: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③应对: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但叛乱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二、西汉的强盛1.加强中央集权项目措施内容(作用)影响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设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察举制确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扩大统治基础设刺史巡视监察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项目措施内容(作用)影响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收入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抑制了工商业发展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文化尊崇儒术采纳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设五经博士加强和引导对儒家经典的研究 2.积极开拓疆域(1)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武威等四郡。(2)张骞通西域①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②中国的丝织品沿此路西传,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3)地方治理①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②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 概念阐释1.推恩令汉初,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嫡长子继承,汉武帝时改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同时,推私恩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这样,既避免了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又削弱了王国势力。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于是,王国逐渐缩小,朝廷直辖土地逐渐扩大,王国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2.察举制与征辟制(1)察举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将人才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考核后任以相应的官职。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将有才能的人直接征调到中央或地方政府当官的制度。(2)察举是自下而上,主动权在地方官员;征辟是自上而下,主动权在中央(或地方政府)。 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4)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启思导学2】阅读教材第22页“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图,思考图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现象:画像砖描绘的集市中,有各种经营贩卖生意,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反映了当时的商业繁荣景象。原因:东汉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工商业和城市也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况。 2.光武中兴(1)背景: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措施项目措施政治①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②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③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④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⑤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①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②释放奴婢思想重视儒学(3)结果: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启思导学3】结合下图,你能举例说明汉代的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吗?你如何理解其实质? 提示外戚干政:西汉初年的吕后专权、西汉末年的王莽专权、东汉末年的何氏干政等。宦官专权:东汉末年的十常侍等。实质: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是皇权旁落、皇权与相权、皇帝与朝臣矛盾斗争的结果,而且他们往往借助于皇帝的权威,因此其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皇权的变形和延伸)。 3.东汉的衰败(1)社会危机①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②党锢之祸: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外戚、宦官专权的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的反抗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2)黄巾起义①背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②影响: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1)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3)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 3.科技(1)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科技: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课堂篇探究学习 情境体验主题一两汉统治的特点材料一汉武帝时,主父偃主张: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建武十七年)幸章陵……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后汉书·光武帝纪》情境解读材料一主要阐述了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巩固国家统一,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推恩令”、改革币制、尊崇儒术的政策。材料二以对话的形式表明东汉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并简析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光武帝“柔道”治理天下的“光武中兴”与黄老之学下“文景之治”的异同。提示(1)措施:颁布“推恩令”;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尊崇儒术。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相同点:都是治世局面;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有分裂割据的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素养史论1.唯物史观——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客观原因: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②主观原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思想上,授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教育上,推行儒家教育,设立太学,实现了思想统一;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北击匈奴,巩固国家统一。另外还有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中朝制、刺史制、察举制等。 (2)影响:西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国家统一成为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思维观念及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 2.历史解释——汉朝政治的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的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充分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权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3.家国情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当今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1)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既是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持久兴旺的动力源泉。(2)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3)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4)开放包容是沿线各国人民能共同创造古代丝绸之路辉煌的核心理念。(5)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 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西汉经略边疆的策略(2021·福建泉州月考)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明立意本题以考古发现的西汉在西北的屯田及官署遗址群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西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抓关键由材料“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可知西汉时期设立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屯田,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故选D项排干扰题干没有体现丝绸之路是否畅通,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技术传播,排除B项;C项中的“交往”错误,当时西汉对西域是管辖,不是一般的交往,排除获答案D 2.时空观念——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特点(2021·广东佛山期中)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画像石。据此图可推知,当时()A.“与民休息”的政策成果显著B.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C.农业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步D.个体农民承担繁重的赋役 明立意本题以汉代田庄画像石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东汉豪强地主对中央集权的负面影响抓关键图中两名豪强地主席地而坐,监视着不同人物分工劳作,说明豪强地主掌握着田庄粮仓,把持地方经济,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选B项排干扰图片体现的是地方豪强庄园经济生产状态,无法体现国家的“与民休息”政策,排除A项;此图重点描述“粮仓”的概况,反映不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排除C项;图中的人物在集体劳作,不是个体劳作,排除D项获答案B 情境体验主题二两汉的衰亡材料一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各地起义不断。各地一些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也纷纷结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据。9年,外戚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摘编自宋圭武《中国发展如何避免改革悲剧》 材料二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贷,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为之投命。——《后汉书》情境解读材料一主要论述了西汉末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社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问题严重、统治集团内部外戚干政、地方割据现象严重,并引发了农民起义。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并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灭亡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提示(1)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外戚掌权、地方割据。(2)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生活奢华,加剧了阶级矛盾;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素养史论1.唯物史观——两汉与匈奴的和战(1)和亲政策:西汉初期,国力衰弱。“白登之围”使汉高祖刘邦意识到匈奴问题不是靠武力所能解决的,于是采取“和亲”政策,随后的继任者惠帝、文帝、景帝对匈奴都延续了这一政策,以换取国家的和平发展。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也是和亲政策的表现。(2)武力反击: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在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大的背景下,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西汉设置郡县和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东汉时期,派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匈奴,重设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2.时空观念——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1)匈奴问题:两汉时期,匈奴长期居于中国北方,中原强大之时,匈奴一般与中原维持和平的局面,但是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2)豪强地主: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外戚宦官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3.历史解释——两汉灭亡的原因(1)西汉灭亡原因①西汉后期,统治阶级奢侈、荒淫、昏庸,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百姓生活困苦,起义不断。②片面推崇儒家学说,重用儒生,减刑宽政,权贵、官吏、地主贪残暴虐,压榨百姓,削弱了国家公信力。③西汉后期,重用外戚和宦官是政局混乱的根源。 (2)东汉灭亡原因①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破坏了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强大的私人武装是国家统一的严重威胁。②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现象恶性蔓延。压榨人民,激化阶级矛盾。③外戚专横、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也是东汉衰亡的重要原因。 素养达标史料实证——光武帝防范外戚干政(2021·河北张家口期中)《东观汉记》载:“光武闵伤前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荣位不能及许、史、王氏(指名门望族)之半耳。”由此可见,光武帝由前代兴衰得出的教训是()A.警惕母族亲属干政B.完善君主专制制度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D.削弱地方豪强特权 明立意本题以光武帝反思西汉衰亡的教训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其汲取的治国教训抓关键由“闵伤前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等信息可知,光武帝认为权臣、外戚干政导致了西汉的衰亡,由“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荣位不能及许、史、王氏(指名门望族)之半耳”可知,光武帝采取了压制外戚势力的做法,故选A项排干扰题干没有强调完善君主专制制度,题干中未涉及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也未涉及与地方豪强的关系,排除B、C、D三项获答案A 随堂演练1.《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该材料体现了汉代的经济政策是()A.苛捐杂税B.重农抑商C.休养生息D.朝贡贸易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对商人的穿着和出行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商人的赋税额,这是重农抑商的重要表现,故B项正确。 2.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冀州刺史”印答案B解析图示中的刺史一职源于西汉时期。汉武帝划分全国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故选B项。 3.有人指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得益于()A.设立中朝、加强皇权B.尊崇儒术C.实行察举、选拔官吏D.分设刺史、巡视监察答案B解析材料“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以后的特殊地位,这是尊崇儒术的结果,B项正确。 4.(2021·山西晋中月考)下面为“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为()A.外戚专权、宦官得宠B.宦官得宠、党锢之祸C.宦官专权、皇帝亲政D.党锢之祸、太后摄政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结合图片中的“母后临朝”“君权旁落”等信息可知,a处应填外戚专权;结合图片中“依靠宦官”“诛杀外戚”等信息可知,b处应填写“宦官得宠”,故选A项。 5.(2021·河北保定期中)杜笃的《论都赋》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反映出()A.汉赋深受时局的影响B.汉赋辞藻华丽的特点C.汉赋创作主体的变化D.东汉的汉赋文学水平较高 答案A解析东汉的赋风把题材由天子、王侯生活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说明汉赋深受东汉时局动荡的影响,故选A项;题干强调的是东汉赋风的变化,不是突出其辞藻华丽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重点在于汉赋的题材变化,没有涉及创作主体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明汉赋的题材转变,无法体现汉赋文学水平的高低,排除D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将百越、岭南之地分为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笼络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中原之物力人力,为中原之地百姓休养生息赢取精力。……在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大乱,迅速崛起,成为一大边患,韩王信所封之地尽有今山西中北部,先都晋阳,后徙马邑的主要原因是防备匈奴。……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一旦控制不力,就会造成全国地方政权的大面积崩溃。——摘编自费双应《简析汉初分封原因》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实力越来越强,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景帝时期大臣晁错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据《汉书》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解决王国问题的主张,并分别加以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分封制的历史影响;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笼络诸侯王;国力衰弱,推动中原地区休养生息;巩固国防。(2)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削弱了王国势力,但是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晁错:削藩;激烈的中央集权措施,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地方与中央军事对抗(七国之乱)。主父偃:推恩令;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上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能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本课结束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