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练习课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练习课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ID:1260944

大小:2.58 MB

页数:56页

时间:2022-12-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标定位(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素养解读(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变动、思想变革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2)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影响,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和源远流长,培养家国情怀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启思导学1】指出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史实?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史实: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因:政治上,周天子式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及各地发展不平衡;军事上,各诸侯国争夺更多的土地、人民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1.列国纷争(1)春秋争霸:一些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①诸侯国间: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②诸侯国内: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启思导学2】对比教材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与第10页“战国形势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提示从诸侯国减少、晋国分裂,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布犬牙交错、杂居共处,可以看出统一趋势加强,华夏认同增强,华夏族分布更广泛。 2.华夏认同(1)原因: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2)发展: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他们逐渐融入华夏族。(3)影响:使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启思导学3】观察教材第11页“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钱币”,你能发现哪些现象?提示从名称上看:有布币、刀币等,布币是沿用实物交换下“布”作为货币的说法。从材质上看:有铜制和金制两类。从形状上看:形态、大小不一,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体积小而轻便、圆边不易磨损、中间有孔利于贯穿;而布币形状似农具,说明受农业文明发展的影响。 1.经济发展农业①农业技术: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工商业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②货币流通广泛③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2.变法运动(1)概况: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内容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④“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⑤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⑥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结果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商鞅变法 易错易混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区别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征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废除世官制和分封制,确立了军功爵制和(郡)县制。由此可见,春秋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领域,战国变法更触及上层建筑领域。 知识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背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3)核心问题: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 (4)思想主张核心观念“仁”,意为关爱他人政治方面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治理国家②恢复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方面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典籍整理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 2.老子(1)地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主张世界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图示解史孔子与老子的政治主张及代表的阶级利益 四、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2)阶级关系: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3)社会风气: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内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3.表现派别代表主张或特点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4.意义(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图示解史1.早期儒学体系的逻辑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课堂篇探究学习 情境体验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材料一晋国在争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摘编自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等材料二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锄)、夷、斤(斧)、劚,试诸壤土。……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据《国语》《吕氏春秋》等 材料三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情境解读材料一主要体现了诸侯争霸减少了诸侯国数量,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局部统一。材料二主要对比了青铜和铁器的不同用途,以及国有和私有土地对劳动者积极性的不同影响。材料三主要阐述了以李悝和吴起为代表的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三则材料总体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社会转型特征。 互动探究(1)由材料一、二,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2)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分析材料三中各国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提示(1)政治上,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出现民族交融;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出现。(2)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废除旧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用法律制度巩固已获得的权益。各诸侯国为增强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素养史论1.家国情怀——华夏认同观念的含义、产生原因及影响含义华,是指服章之美;夏,意为礼仪之大。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周边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华夏”原因诸侯争霸;民族斗争;民族往来频繁;礼乐制度的教化影响①华夏族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③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基础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2.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1)灾难: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2)进步:争霸战争迫使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3)统一: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4)交融:争霸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3.唯物史观——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此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诸侯争霸的特征(2021·安徽滁州月考)下图描述的是公元前769—公元前221年间中国发生的战争,其中横轴数字以10年为间隔,如4代表第4个10年,与其他类型的战争相比,姬姓国家间()A.战争次数在所有时间段均最少B.战争减少说明姬姓封国已消亡C.战争因礼乐制度得到有效遏制D.战争并未因宗法血缘得以避免 明立意本题以西周末年到战国时期的三种不同的战争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诸侯争霸战争的特征抓关键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姬姓国家间发生战争说明战争并没有因为宗法血缘关系得以避免,故选D项排干扰姬姓国家间战争并不是在所有时间段均最少,排除A项;姬姓国家间战争减少,并不能说明姬姓封国消亡,排除B项;礼乐制度没有有效遏制战争的爆发,排除C项获答案D 2.时空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2021·湖南邵阳期中)西周初年,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之物,由周王赐给诸侯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青铜器大量出现,而作为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青铜器实用价值大B.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C.礼崩乐坏的局面D.青铜器冶炼技术提高 明立意本题以西周初年与春秋战国时期两个不同时段的青铜器的用途差异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抓关键“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人们现实生活的青铜器大量出现,而作为礼器的比例减少”说明原先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的青铜礼器多转向实用,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故选C项排干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铁器的使用,而不是青铜器,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铁器取代青铜器,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青铜器用途的变化,没有涉及冶炼技术,排除D项获答案C 情境体验主题二百家争鸣材料一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情境解读材料一阐述了百家争鸣出现的政治、思想和民族因素。材料二论述了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重大影响。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提示(1)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2)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素养史论1.唯物史观——全面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发展的产物。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1)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2)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3)文化因素: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致使“私学勃兴”。(4)学术自由因素:他们虽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2.历史解释——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思想学派思想基本内涵儒家人治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色彩。即所谓的“王道”法家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道家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3.时空观念——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对当时:促进了当时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对世界: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百家争鸣的主要思想(2021·河北月考)“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主张这一思想的学派是()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 明立意本题以一段关于治理国家的言论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法家思想的特点抓关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法家的赏罚得当的思想,故选D项排干扰材料强调治国须重用有能力和有功劳的人,而且要做到赏罚得当,墨家、儒家、道家没有这样的观点,排除A、B、C三项获答案D 2.家国情怀——儒家重视协调伦理和政治关系(2021·河北沧州月考)《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明立意本题以儒家经典中的两段文字记载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抓关键二者都把身、家、国、天下联系起来,说明个人、家庭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故选B项排干扰根据“天下之本”“天下平”可知儒家思想的目标是使天下太平,而不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孟子·离娄上》中没有提到知识的作用,《礼记·大学》中有提到知识,但也不能说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排除C项;根据“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可知治家是治国的重要基础,排除D项获答案B 随堂演练1.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主。春秋时期,最早确立霸主地位的是()A.齐国B.晋国C.楚国D.吴国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最早确立霸主地位的是齐国,故选A项。 2.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人口大幅增加,并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人就不再被视为蛮夷。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由此可知,战国时期()A.汉民族实际已形成B.族群矛盾基本解决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D.亲疏贵贱等级减弱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很多以前的周边少数民族不再被视为蛮夷,华夏族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新鲜的血液,体现出华夏认同的观念不断增强,故选C项。 3.下图为明末刻本《新列国志》的插图,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其族人被诛的情景。商鞅变法成就巨大,但最终个人的结局很悲惨,根本原因是()A.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违反了历史的发展潮流C.推行严刑峻法D.焚烧儒书,禁锢世人思想 答案A解析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军功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遭到了贵族阶层的强烈反对。这是商鞅个人结局悲惨的根本原因,故选A项。 4.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为此他提出了()A.尚贤尚同B.以德治国C.君轻民贵D.仁者爱人答案D解析“尚贤尚同”是墨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君轻民贵”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故D项正确。 5.(2021·山西太原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强调小国寡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韩非向往中央集权。这些思想主张的本质是()A.对自身命运的感叹B.对君主专制的批判C.对其他学派的批驳D.对理想社会的构建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这些思想家提出的主张都和国家的治理有关,说明其本质是对理想社会的构建,故选D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参考答案(1)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法治)。(2)实践: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 本课结束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