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练习课件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练习课件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ID:1260945

大小:1.86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2-12-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标定位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素养解读(1)了解辽、夏、金的建立和制度建设,理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具体表现和意义,培养历史解释和正确的时空观念(2)了解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的史实,理解元朝民族政策的得失,认识其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辽与西夏1.辽的统治建立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辽宋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行政中心皇帝和宫廷仍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2.西夏的统治(1)建立:西夏的建立者是党项族,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2)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3)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概念阐释南、北面官(历史解释)辽朝的中央官制。辽朝建立后,按照“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事。 二、金朝入主中原【启思导学1】阅读教材第55页“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指出北京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时空观念)提示北京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是不断扩大;城区附近始终靠近水源;城市格局呈“凸”字形。 1.兴衰历程兴起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建立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征战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2.制度建设:猛安谋克制度(1)性质: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2)内容: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知识拓展完颜阿骨打称帝后的施政内容保留旧俗,换取女真贵族支持,保证从贵族到平民团结抗辽;地方实行猛安谋克制度,淡化地方政权的血缘色彩,树立皇帝权威;解除奴隶身份,减轻生产者人身束缚,促进生产发展。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1)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2)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启思导学2】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是什么?(历史解释)提示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2.元朝统一(1)改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2)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3.统治措施项目措施影响交通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①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保证了政令畅达②方便运输官府物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地方管理①腹里由中书省直辖②行省制: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②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项目措施影响边疆①吐蕃:由宣政院管理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③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深化拓展元朝统一的特点元朝不同于北宋,它真正结束了五代以来几个政权分立的割据状态,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它使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如大理、吐蕃正式划入元朝版图;元朝是中国古代疆域最辽阔的王朝;为巩固统一,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的形成(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2)回回: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2.“四等人制”蒙古统治者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3.民族交融(1)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爆发,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2)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课堂篇探究学习 情境体验主题一辽、金的统治材料一辽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其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都城,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在所”“行宫”的音译),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职掌沿袭唐制,并参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据《辽史》 材料二金朝建立之初,金太祖废除部落联盟时的“国相”制,如太祖收国二年(1116年)占有辽东京州县以后,“诏除辽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即不管是系辽籍女真,还是汉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全都不加区别,“率用猛安、谋克之名,以授其首领而部伍其人”。——据《金史》情境解读材料一由两部分构成,介绍的都是辽朝的政治制度。第一部分说的是巡狩制,第二部分说的是南、北面官制。材料二介绍的是金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废除“国相”制,实行猛安谋克制。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辽朝政治统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金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并回答新制度的特点。提示(1)特点:对游牧民族实行巡狩制,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实行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管理不同区域;官职沿袭唐制,参照五代和宋朝官制。(2)变化:废除原来的“国相”制,实行猛安谋克制。特点:女真民户在汉族村落居住,平时耕作,战时作为壮丁出征。 素养史论家国情怀——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这些政权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中心确定在北方,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改变了统一王朝之下南北关系的格局。由此,也开创了中央王朝与蒙古、西藏等地区关系的新局面。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区域性的政权如辽、金等,取得全国政权的如元和清。少数民族一旦夺取了中原,建立新的政权,几乎是同时就和汉民族的文化经济政治交融在一起,中原文明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同。 少数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拓展了疆域,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素养达标1.唯物史观——南、北面官制的目的(2021·湖南娄底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A.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B.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C.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明立意本题以辽政权南、北面官制为切入点,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查辽政权根据自身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制度抓关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适应各民族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不同的生产方式,稳定整个国家的发展,辽采用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故选B项排干扰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不是出发点,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并不是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而是为了协调契丹诸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排除C项;这一做法有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获答案B 2.史料实证——西夏的封建化进程《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B.西夏仿宋建立官制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D.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明立意本题以西夏碑铭《大夏国葬舍利碣铭》的记载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汉族政权对西夏的影响抓关键“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与宋代的平章政事一职极为相似,可知西夏仿宋建立官制,故选B项排干扰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均为汉族儒士”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建造连云宝塔之事虽与佛教有关,但并不等同于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C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材料未涉及西夏的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冲突,排除D项获答案B 情境体验主题二元朝的统治材料一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元史》卷九十一 材料二元朝行省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情境解读材料一阐述了元朝行省的设置及其演化,从临时设置的机构逐渐成为稳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成为后来“省制”的前身。材料二描述了行省设置的原则,即打破地理界限,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行省的主要职能,并说明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其意图。提示(1)职能: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变化:从临时到逐渐固定;行省长官由宰相兼职到地方专职。(2)原则:犬牙交错。意图: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素养史论1.时空观念——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表现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西汉汉初,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隋唐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设置通判监督地方 朝代表现元朝推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2.历史解释——元朝的历史地位(1)国家统一:元朝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是元明清统一局面的开创者。元朝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时期。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2)制度创新:一方面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另一方面,元朝也存在民族分化制度,体现了蒙古贵族统治落后的一面。(3)民族交融: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流动。元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4)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综上所述,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行省的特点:大而不专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明立意本题以史学著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关于元朝行省的职责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元朝行省制的特点抓关键根据材料“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知行省的权力很大,负责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故选B项排干扰行省制是元朝中央集权的产物,其权力大而不专,不会导致地方割据,排除A项;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是中央集权的产物,不是分权与制衡,排除C项;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排除D项获答案B 2.家国情怀——行省制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铨调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明立意本题以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元代通过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抓关键根据材料“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行省几无任官和铨调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行省制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C项排干扰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地方积贫积弱无关,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获答案C 随堂演练1.史书载:“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一职官设置是在()A.辽朝B.西夏C.金朝D.元朝答案A解析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为管理不同民族而因地制宜实行的政治制度,A项正确。 2.中国古代,统治者励精图治,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其中在12世纪出现的封建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大定之治D.康乾盛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大致相当于辽宋夏金时期,据此可知,在该阶段所出现的封建盛世局面是金朝的大定之治,故选C项;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在12世纪之前,排除A项;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时期,在12世纪之前,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时期,是在12世纪之后,排除D项。 3.《全元文》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中书省管辖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都是“内”的范围,故B项正确。 4.元朝行省直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A.传达行政命令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D.扩大国家的疆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行省制度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故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另一方面,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概括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元朝防范地方专权的有效措施。参考答案原因:疆域辽阔。关系: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措施:控制人事任免权;加强监督;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 本课结束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