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测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测评

ID:1260948

大小:107.28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12-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科学考察中,考古学家分别在江西万年的仙人洞、湖南道县的玉蟾岩等处,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栽培稻,在湖南澧县的一处遗址又发现了八九千年前的栽培稻。材料表明(  )A.我国南北方广泛种植水稻B.水稻是我国原始社会种植最广泛的农作物C.水稻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D.原始人使用打制石器种植水稻答案C解析材料中“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栽培稻,在湖南澧县的一处遗址又发现了八九千年前的栽培稻”反映了我国种植水稻有悠久的历史,故C项正确。2.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原始农业的发展B.贫富分化的出现C.社会阶级的产生D.早期国家的形成答案A解析龙山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粮仓遗迹的发现可以说明当时农业的进步,故A项正确。3.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说明(  )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商王的权力高度集中C.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D.宗法制主导政治统治答案A解析商王鼓吹自己是“祖宗神”的嫡系子孙,以此来说明自己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商朝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故A项正确。8 4.(2021·陕西渭南期中)在春秋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各诸侯国所立新君有一百多位,而记载的册命礼却屈指可数,且大都是天子派遣使臣到诸侯国“来册命”,如公元前667年,“(惠)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由此可知,春秋时期(  )A.诸侯争霸战争激烈B.嫡长子继承制已被摒弃C.礼乐制度难以维持D.周天子借诸侯开疆拓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各诸侯国所立新君有一百多位,而记载的册命礼却屈指可数,且大都是天子派遣使臣到诸侯国‘来册命’”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与诸侯的等级关系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故选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一时期王室衰微、礼乐制度难以维持的局面,没有体现诸侯之间争霸战争激烈,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排除B项;题干未强调周天子借助诸侯势力开疆拓土,排除D项。5.(2021·福建宁德期中)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融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有成效,这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最主要原因,故选D项;秦国地处西陲,地理位置不比六国优越,排除A项;战国时期,长期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的国家还有燕国、赵国、楚国等,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国没有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排除C项。6.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8 C.诸国变法D.政权分立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与国家产生和文明起源无关,故A、B两项错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直接动力是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故C项正确。“政权分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故D项错误。7.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D.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吸引周边诸族群进入中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民族交融趋势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C项正确。8.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A.实行分封制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C.实行郡县制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答案C解析郡县制与周代分封制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材料中“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相符,因此C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措施,秦朝已经废除,故错误。B、D两项都有利于皇权的加强,但是与“统一性”无关,故排除。9.(2021·河北保定期中)下表是秦朝修建的四大工程,这些工程的修建(  )秦朝四大工程1.阿房宫,仅前殿就有相当于故宫三分之二的总面积2.秦始皇陵,修了30多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3.秦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8 4.秦直道,是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民突击修筑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A.巩固了秦朝统治B.促进了民族交融C.加剧了社会矛盾D.强化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材料中秦朝修建的大型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选C项。10.(2021·广东茂名一模)由以下司马迁对历史细节的记载可知,汉初(  )A.延续了西周的礼乐等级制度B.思想大一统趋势开始出现C.西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局面D.地方势力削弱了中央王朝答案C解析题干中两段史料均来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从材料可以看出,汉初社会经济凋敝,西汉王朝的马匹数量严重不足,而北方匈奴战马数量众多、兵强马壮,从这个细节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汉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故选C项;材料并非单纯讲述西汉王朝内部事物,也未能体现汉初礼乐等级制度,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思想大一统的趋势,排除B项;冒顿代表匈奴势力,不属于地方势力,排除D项。11.汉文帝遗诏曰:“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8 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可知,汉文帝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人死后厚葬会劳民伤财,不可取,其实质是崇尚节俭,故选C项。12.(2021·重庆期中)下图是东汉时期宅院画像砖拓片,通过这一文物可以研究东汉时期(  )A.个体农户的生活状态B.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C.商业贸易发展的情况D.社会矛盾激化的现状答案B解析从图片信息可看出,东汉时期宅院中有围墙、塔台,专门的人负责生产等。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因此可以研究当时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田庄地主豪强,而不是小农,也与商业贸易无关,更不能体现社会矛盾,排除A、C、D三项。13.古代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A.张骞凿空B.班超投笔从戎C.文成公主入藏D.昭君出塞答案A解析张骞凿空后,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故A项正确;班超是东汉人,晚于张骞,不符合设问中的“开始”,故B项错误;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朝,故C项错误;昭君出塞是西汉的和亲政策,晚于张骞,且并未推动欧亚大陆中西部的经营,故D项错误。14.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8 A.坚持“有闻必录”原则B.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C.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一方面担任太史令,获得史料,另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故D项正确。15.《子虚赋》《上林赋》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是指(  )A.铺陈排比,辞藻华丽B.语言通俗深刻C.现实感强D.形式朴实自然答案A解析汉赋铺陈排比,辞藻华丽,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16.(2021·海南海口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也就是西周灭亡的次年,周平王在东都洛邑即位,此后进入东周。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是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8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重建社会秩序”,儒家、法家提出的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12分)参考答案(1)变化:政治领域: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不断;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经济领域: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思想领域: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2)主张及后世影响:儒家主张实行仁政;汉武帝尊崇儒术,自此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秦朝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材料二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分)参考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从汉代尊崇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人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为“父母官”8 ,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8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