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ID:1260969

大小:84.1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12-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C.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马关条约》的签订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故选D项。2.梁启超说他办报的目的就是使“天下人咸知变法”“知新法之实有利益”“而阻挠者或希矣”。这说明梁启超办报意在(  )A.宣传维新思想    B.振兴民族工业C.推翻清朝统治D.推动国共合作答案A解析梁启超办报的目的是使天下人“咸知变法”“知新法”,也就是了解维新变法思想,A项正确。8 3.“新法”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维新运动(  )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C.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答案C解析A项表述中“彻底扭转”的说法错误,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维新运动并未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新法’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相符,故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4.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毁电线、毁学校、折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两位教授评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三元里抗英B.反割台斗争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三元里抗英发生于广州郊外,与“联军乘火车进京”不符,故A项错误;反割台斗争是在中国台湾,与“联军乘火车进京”不符,故B项错误;洪秀全借鉴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会,与“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西摩尔联军侵华和对西方传来新事物的全盘否定能得出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故D项正确。5.英国人赫德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粹爱国的志愿运动,其目的是使中国强盛起来,以实现中国人的计划”。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A.排斥外来文明B.具有民族救亡色彩C.行为过于激进D.得到英国政府支持8 答案B解析赫德赞扬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即具有民族救亡色彩,B项正确。6.1900年,清廷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客观上(  )A.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B.使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C.为北洋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D.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A项正确;“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错误;东南互保与北洋军阀割据无关,C项错误;“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夸大了东南督抚的影响,D项错误。7.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发行的一幅宣传画——“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该宣传画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八位强人”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故D项正确。8.《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武力震慑B.文化侵略C.严刑惩凶D.心理征服8 答案A解析根据《辛丑条约》中“拆除炮台、驻扎军队”等,可知西方列强主要是从军事角度对中国进行武力震慑,故选A项。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三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诸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反映了什么政治要求?(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加以认识?参考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要求:实行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认识:进步性,体现了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局限性,反对顽固守旧思想,但不敢正面对抗,而是借用孔子名义,并企图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反映了其阶级本质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等级考提升练10.(2021·广东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级者,不得谓之为国。……今欧美列强皆挟其方刚之膂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其意在(  )A.批判传统封建礼教B.推动维新运动开展C.提供反清革命理论8 D.唤起民众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01年”及“欧美列强皆挟其方刚之膂力,以与我竞争,而吾国于所谓民族主义者,犹未胚胎焉”可知,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梁启超希望唤醒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以救亡图存,故选D项;批判传统礼教主要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维新运动在1898年以失败告终,排除B项;梁启超的着眼点是唤醒民族意识而非推翻清王朝,排除C项。11.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戊戌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C.戊戌维新运动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维新运动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答案B解析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变法运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B项正确;维新变法后不久,清王朝就被迫进行“新政”改革,A项错误;百日维新没有将君主立宪的主张付诸实践,C项错误;戊戌政变失败后,保留了京师大学堂,清政府并没有完全废除变法措施,D项错误。12.戊戌维新运动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  )A.维新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答案B解析顺应时代、支持戊戌维新运动的大臣被百姓呼之“大奸臣”,说明普通民众并不了解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缺乏群众基础,B项正确;从变法的措施看,并未危害人民的利益,A项错误;戊戌维新运动意在挽救民族危亡,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D项错误。8 13.1896年8月,上海《时务报》创刊,梁启超为主笔,《时务报》发行数迅速增至一万多份,“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这表明,当时的《时务报》(  )A.促进了维新思想的萌发B.引发了维新运动的兴起C.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D.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答案C解析梁启超在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通过发表维新变法的文章来宣传维新思想,而《时务报》发行数迅速增至一万多份,恰恰说明维新思想的影响扩大了,故选C项。14.孙中山在论及义和团运动时说:“义和团仅直隶一隅之民也,若其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孙中山此番言论旨在(  )A.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B.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封建性C.批判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D.解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仅“一隅之民”就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若全国一心,则会产生比义和团运动更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孙中山此番言论旨在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故选A项。15.近代中国某条约的附件中有如下条款:“如再有怙恶不悛之徒,私立、擅入仇视各国人民各会,持械格斗,公然劫掠,将首从各犯,严密查拿,尽法惩治,决不宽贷。”此条约的签订(  )A.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使列强纷纷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D.使义和团运动兴起和不断高涨答案A8 解析从材料中“如再有怙恶不悛之徒,私立、擅入仇视各国人民各会,持械格斗,公然劫掠,将首从各犯,严密查拿,尽法惩治,决不宽贷”可以看出是要求惩办反帝斗争的中国人民。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使得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A项正确。16.“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材料表明(  )A.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B.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D.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得免于兵祸”说明南方各省免于兵灾而不是促进繁荣,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督抚应付得力”可知是地方督抚的措施而不是清政府,故B项错误;由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不是“东南互保”出现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可知“东南互保”使得清廷颜面扫地,反映了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出现割据化倾向,故D项正确。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说明。(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主题: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说明: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大门被打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综上所述,在近代中国,由于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8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