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4单元 高分进阶特训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4单元 高分进阶特训

ID:1261113

大小:5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12-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分进阶特训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1.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朝对丝路贸易的重视和管理,不是为了攫取西域的经济利益,也不是抑商政策的体现,故A、B两项错误;汉代并未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故D项错误。2.《三国志》卷三十《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  )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域虽不能尽至”“无岁不奉朝贡”可知,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然比较频繁,故C项正确。3.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人(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的人)、解犀人(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的技工)、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一现象说明(  )A.广州对外贸易在唐宋时开始发展起来B.对外贸易的活跃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C.唐宋时期广州已与非洲、欧洲进行贸易D.广州是唐宋时期商业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香人(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的人)、解犀人(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的技工)、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可知,唐宋时期,广州出现的几种新行业与对外贸易的活跃相关,故B项正确。第12课 1.宗教改革后,民间有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材料强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  )A.确立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B.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的近代化D.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答案】B 【解析】材料“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说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使德意志人认识到作为一个民族存在的意义,从而推动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宗教改革,与罗马教会决裂,确立了自己的民族教会安立甘教会,国王成了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国王是这块国土上最高的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国王对教会是王权至尊。王权至尊的背后不仅是政教的一体化,也代表了对国家及国家主权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民族国家兴盛所必不可少的。正是在宗教改革的历程中,英国民众开始认为英国不同于并且高于其他欧洲国家,这种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相对于其他民族的优越感以后持续增长,到了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达到了最高峰。学者们一致认为,伊丽莎白时代标志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兴盛。——摘编自蔡骐《论英国宗教改革的政治遗产》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蜂拥而来,士大夫阶层的最初反应与历史上其面对外族进扰的反应并无二致,他们所关注的不是中国主权利益受到损害,而是传统华夷秩序遭到践踏。绝大多数的普通中国民众,用恩格斯的话说则是依然“保持平静,让皇帝的军队去同侵略者作战”。而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民族国家兴盛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与英国民族国家意识形成原因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的表现。(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答案】(1)特点:建立民族教会;确立王权至尊;政教一体化。作用:促进了对国家及国家主权的认识,强化了民族认同感。(2)不同之处: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是由于宗教改革强化了英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是在与西方列强的直接对抗中逐步产生并觉醒的。表现:由传统的华夷秩序观念发展到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3)认识: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第13课1.下表内容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时间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阐述了以民族平等、自治和建立统一国家为原则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思想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明确的规定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年9月《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A.符合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际B.有利于保障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权利C.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臻于完善D.是我党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答案】C 【解析】表格所示的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设想到法制化并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故C项正确。2.下表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1945年,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提出要“改善国内少数民族的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1949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用“民族的区域自治”代指“民族自治”,限定了“自治”的范围,使我国的民族政策表述更全面、更准确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加以补充和修改,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重要内容A.灵活适度的原则B.因时而变的特性C.重视历史的传承D.民主范围的扩大【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和历史地位的界定不断深化,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不断深化,体现出因时而变的特性,故B项正确。第14课1.“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毛泽东的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以“求同” 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客观条件,指导了中国的外交实践。据此可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  )A.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B.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C.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D.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答案】C 【解析】材料“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客观条件”体现了外交政策的原则性,以及因时而异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2.1982年邓小平会见印度代表团时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邓小平的话指出了(  )A.要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B.新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迫切性C.推翻现存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必要性D.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的重要性【答案】D 【解析】材料“第三世界……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有学者指出,美国的亚洲外交似乎总是处于“失败—总结教训—再失败—再总结”的无休止轮回中。在欧洲屡试不爽的均势战略、民主改造、和平演变等手段,在亚洲不是遭遇失败,就是收效甚微。对于美国来说,亚洲是一个谜,中国更是谜中谜。美国在亚洲的失败,基本集中了美国外交失败的记录。而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又成为美国在亚洲所有误判中最带有战略性和经典性的误判。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第一次误判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第二次误判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第三次误判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第四次误判“市场化”必然使中国“自由化”第五次误判中国将在“崛起”中“崩溃”第六次误判中美关系是“第二场冷战”——摘编自刘中民《中国学者评美国战略在亚洲总是失败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有助于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论点, 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点:客观认识中国是处理中美关系的前提。阐述:美国对中国的几次战略误判,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于美国不能客观地认识中国。如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虽然掌握着政权,但其独裁统治不得人心,中国人民希望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美国无视这一事实,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试图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结果遭到失败。再如苏联解体后,美国无视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希望中国成为第二个苏联,当然也未能如愿。中国不是苏联,也不是欧洲,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美国无视中国国情,将在苏联和欧洲推行的政策拿到中国来,其失败是必然的。美国要想处理好中美关系,想在中美关系中实现美国的利益,就必须真正下功夫客观研究中国,了解中国的现实,接受现实的中国。[示例二]论点: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前提。阐述:美国对中国的几次战略误判及由此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或挫折,多数是由于美国将意识形态对立摆在了首要位置。如1946年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其根本目的就是阻止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而无视国民党政权的腐朽,结果国民党战败。此后,美国继续长期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也以失败而告终。1972年,美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意识形态的对立,希望中国成为第二个苏联,希望通过市场化改变中国,即始终没有放弃冷战思维。因此,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美关系一直不顺利,美国所希望的结果,始终没有出现。其根源在于美国总是不客观地看待中国,因此不能制定出处理中美关系的正确战略。

资料: 3260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