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3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总统B.总理C.法院D.国民全体【答案】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故选D项。2.梁启超曾说:“(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这主要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A.国民言论渐趋自由B.民主政体初步建立C.资产阶级地位提高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社会各界言论批判君主专制,体现了人们普遍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3.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时期开始。对“训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C.“训政”时期国民党的任务与宪政时期是相同的D.它的实质是一党专政【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故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因而不能体现三民主义,更不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故A、B两项错误;按照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在军政、民政、宪政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故C项错误。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它( )A.使红军摆脱了国民党的白色恐怖B.团结了一些开明地主C.使国民党在政治上更加孤立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答案】D 【解析】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民主政权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政权建设和管理的经验,这些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故D项正确;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没有使红军摆脱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故A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地主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5.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工农民主政权B.制定宪法大纲C.采用“三三制”原则D.开展整风运动【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故C项正确。6.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统治者”。下面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人民是统治者,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故选C项。7.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B.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作用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法律制定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材料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表明其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有制定法律的功能,故B项正确。8.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过去所讲的“国家管理”,只有“国家管理者”这一个主体。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提法的变化体现了( )A.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改变B.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C.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扩大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国家管理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出人大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故B项错误;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不能随意扩大,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试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运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徐宗勉等著《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材料二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摘编自[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试验”。(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答案】(1)说明:制定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总统执掌行政大权;模仿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2)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选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A.妇女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答案】D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主张妇女参政,后来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妇女有参政权的议案,使妇女获得参政的机会,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故D项正确;“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不代表妇女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妇女参政的信息,并不是说明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故C项错误。2.民国初期,记者采访国会选举时发现,对于许多选举人来说,好像选举权不是需要尽力争取的权利,而是政府摊派下来的一种差事。这说明民国初期(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民主共和只是形式C.民众对待国事冷漠D.军阀操纵国会选举【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许多选举人把国会选举当作政府摊派的差事,表明民众不理解议会政治,对此不关心,可见当时的民主共和只是形式,故B项正确;民众对选举权不关心不等于民众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也不代表民众对待国事冷漠,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阀操控国会,故D项错误。3.政治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A.建设国家的方略已经很成熟B.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己任C.不断地贯彻落实三民主义D.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孙中山在提出确立民主政制的方法、步骤的基础上,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说明孙中山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孙中山提出了建设国家的方略,不能说明已很成熟,故A项错误;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贯彻落实三民主义,故C项错误。4.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由乡代表会议和区、县、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各级政权,其他根据地则以陕甘宁边区为楷模,选举产生各级政权。这一精神的贯彻( )A.建立了与国统区对峙的民主政权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确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新型体制D.使陕甘宁成为全国抗战的总后方【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通过选举产生各级政权,其他根据地也采用这种方式,说明当时确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新型体制,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并没有建立与国统区对峙的民主政权,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面抗战之初就已形成,排除B项;这一精神的贯彻只能体现新型体制的确立,不能说明陕甘宁成为全国抗战的总后方,排除D项。5.周恩来曾说:“‘三三制’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共产党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第二个特点就是要各方协商,一致协议……”“三三制”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是( )A.开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雏形B.体现中国共产党抗日政权的民主性C.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D.体现政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共产党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各方协商,一致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是开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雏形,故选A项。6.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为召开第一届人民政协作准备【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49年4月”“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可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团结各阶层人民筹建新中国,故B项正确。7.“在目前的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定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但欲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这次会议( )A.探讨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B.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该会议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筹备工作,故B项正确;A项是重庆谈判的内容,排除;这次会议不涉及三大改造,排除C项;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D项。8.“6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是统一战线性质组织B.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C.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团结统一,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53年中国第一次普选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的壮举。下表是该次普选的几个情境。情境一青年团员组成的宣传队,挨家挨户宣讲:“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选举出自己的代表来管理国家,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神圣的权利。”情境二选民们在敲锣打鼓声中踊跃观看选民榜。第一次拿到选民证后,许多选民在选民小组会上热泪盈眶,有着强烈的翻身做主人的感觉。情境三天津郊区郭庄子青年妇女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小时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知识,选取其中的一个情境,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简要说明。(要求:简要写出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示例一]情境一:青年团员组成的宣传队挨家挨户宣讲。历史现象:为了第一次普选能够成功,中国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鉴于广大民众缺少民主意识,为了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成功地实现普选,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形式进行选举宣传和动员。这次普选宣传和动员,不仅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也使广大民众能够履行自己的神圣权利,保证了第一次普选的成功举行。[示例二]情境三:蒋宝珍先选举后结婚。历史现象:第一次普选时广大民众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积极参与选举。说明:中国第一次普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盛举,广大民众第一次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参政热情和民主意识;正是由于广大民众积极地参与普选,不仅选举出能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各级人大代表,也促进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