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6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收入B.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例和数额有所不同C.汉朝征收“泰半之赋”D.农户交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答案】C 【解析】秦朝征收“泰半之赋”,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古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获得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例和数额有所不同,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建小农交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部分赋税开始征收货币;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 )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答案】C 【解析】“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明显使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降低,有利于农民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3.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A.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收标准,使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轻,故C项正确。4.北宋王安石推行募役法,该法废除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这一做法( )A.彻底废除了人头税
B.激化了北宋的社会矛盾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D.改变了农业税征收标准【答案】C 【解析】募役法指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5.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答案】C 【解析】材料“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说明商人不再对获取土地趋之若鹜,体现出一条鞭法实行后对土地兼并的打击,故C项正确。6.《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将丁银随地起征。”这一政策( )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控制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解决了清朝的人地矛盾D.废除了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财产税【答案】A 【解析】材料“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将丁银随地起征”是对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描述,这一政策减轻了国家对农民人身的控制,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排除D项。7.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其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过于强大B.中国的社会性质C.南京国民政府的策略失误D.中外民族矛盾过于深刻【答案】B 【解析】中国要想真正恢复关税自主权,必须把帝国主义彻底赶出中国,取得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B项。8.从2018年10月1日起,我国的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提高到5000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也于2019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C.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答案】D 【解析】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排除A项;材料“从2018年10月1日起,我国的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提高到5000元”说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有一定起征点,排除B项;调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杨炎传》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清]张廷玉等《明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两税法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明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历史影响之异同。【答案】(1)主要内容:取消杂役杂税,统一征收货币;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依据;分夏、秋两季征税。(2)相同之处: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税制变革呈现出一定发展趋势(税种简化;征收货币;以财产为主要依据;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不同之处:唐代未直接产生近代化经济因素;明代赋税制度变革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选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汉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A.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D.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减轻徭役和赋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汉初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减轻赋税,并非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减轻赋税,并未涉及征税标准的变革,排除D项。2.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朝廷颁布新的赋役法:把各州县的田赋、赋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折算缴纳,史称“一条鞭法”。据此可知,一条鞭法的实施( )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使古代赋税制度开始简化【答案】C 【解析】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农民为获得白银就必须把大量农产品投放到市场上,这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土地兼并问题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问题在封建社会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排除A项;这一政策并没有放松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开始简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3.下面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 )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洪武年间)8.5亿亩6600余万清前期(乾隆年间)10亿亩4.1亿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B.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藏人口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答案】B 【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清前期人口较明初人口有大幅增加,其中的政府因素是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没有必要再隐藏人口,故选B项。4.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亩税。”这两条途径最终完成汇合是在( )A.唐朝两税法B.宋朝募役法C.明朝一条鞭法D.清朝摊丁入亩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废除了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故D项正确。5.《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5%,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A.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B.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C.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D.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官员对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危害认识不足,说明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故C项正确。6.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明确规定:海关税率须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税率规定的变化旨在( )A.长期稳定我国海关关税的税率B.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C.限制中外贸易、保护国内市场D.扭转中外贸易逆差、开辟海外市场【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可知,调整税率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关税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故B项正确;关税税率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不是长期稳定,排除A项;关税税率的调整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和贸易,而不是限制中外贸易,排除C项;关税调整是为了保护国内工业,不是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排除D项。7.1934年7月《纽约时报》称:“在蒋介石总司令的授意之下,中国的关税政策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新的关税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美国、英国和苏联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同时降低日本向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这反映了( )A.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B.国民政府以妥协换取中日和平C.改订新约运动取得大进展D.国民政府的亲日倾向明显加强【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开始了局部侵华。材料中提高美、英、苏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同时降低日本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是试图通过妥协换取中日和平,故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项;改订新约发生在1928年,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国民政府的亲日倾向加强,排除D项。8.1992年前,我国进出口平均关税税率高达47.2%,之后则逐年降低关税水平,到2002年关税总水平已降至12%,2010年之后基本保持在9.8%左右。这一时期关税税率的调整( )A.标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B.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完成C.是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义务需要D.是落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答案】D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关税总水平的降低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此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4个国家进出口税则,税率实行14级,最低5%,最高达80%,平均税率为25%,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1/3,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海陆关关税。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还减免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关税改革加之进出口不断增长,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716万元提高到34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达34.14%。——摘编自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贸易关税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所产生的影响。【答案】(1)变化:恢复关税主权,提高关税。原因:国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亟待巩固;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影响:树立国家独立的形象,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关税收入,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关税对本国经济应有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为日后的长期抗战作了物质准备;客观上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较具现代化特征的国家财政税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