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原义是指耕作、种植、栽培、教育等意思,主要是指土地的开垦、植物的栽培。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2.丁酉(2017)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主题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主要是因为黄帝( )A.发明了文字、编制了乐谱B.是古华夏部落民族的“共主”C.他曾经打败过炎帝和蚩尤D.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3.《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A.禹死后其子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4.白寿彝先生对宗法制和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家国同构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D.中央集权5.“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充分表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等级关系严格B.世卿世禄C.神化专制王权D.家国一体6.在《左传》《国语》等文献记载中,楚人引用《诗经》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用《诗经》数量之多,尤为引人注目。由此可见( )A.礼乐制在楚地广泛传播B.楚文化体系完全形成C.楚人华夏认同意识增强D.楚文化神秘色彩浓厚7.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逐渐得到了开垦。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8.《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秦国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下列属于“秦国新法”内容的是( )A.土地私有B.建立郡县制C.说汉话D.施行“尊王攘夷”9.“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 )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 )A.宇宙时空B.君主权力C.社会秩序D.个人价值11.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兼并了六国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12.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端月”。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3.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4.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是为翻制大量“子范”而制作的中间范模,不用来直接铸钱。“子范”是由“母范”翻制而成的。秦朝“钱范”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15.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②秦朝的赋税很重③秦朝统一度量衡④秦朝的刑法严酷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④16.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他还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B.繁荣思想文化C.扩大地方权力D.强化大一统17.汉代的桑弘羊明确提出“富国何必用本农”“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的主张。在当时这一主张( )A.动摇了汉代以农立国思想B.为调控工商业奠定思想基础C.提高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D.使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18.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北庭都护府B.伊犁将军C.西域都护府D.宣政院19.光武帝刘秀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宫廷,即“事归台阁”,以致使三公有名而无实,光武帝这样做( )A.意在推动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B.规避了功臣干预朝政威胁皇权的危险C.使其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D.起到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效果20.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A.印刷术B.造纸术C.《大明历》D.指南针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摘编自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12分)22.(20分)儒家思想从创立到被确立为正统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周游列国、主张未被各国采纳之后,孔子晚年回到了哪一诸侯国?他又以何种特殊方式继续致力于“政治理想”的实现?(10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学说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标志及其原因。(10分)
单元达标检测1.A2.B3.A4.A5.A6.C7.C8.A9.A10.C11.D12.D13.B14.D15.B16.D17.B18.C19.B20.B一、选择题1.A 据题干材料“耕作”“种植”“栽培”“教育”等可知,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社会生产从采集和渔猎阶段进入耕作和驯养阶段的这一时期,即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故选A项。2.B 根据所学知识,黄帝是古华夏部落民族的“共主”,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公祭主题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故选B项。3.A 材料中“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说明了私有制的出现,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亦是“天下为家”的开始,故选A。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即把家和国相结合,从而表明了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家国同构”,故A项符合题意。5.A 据材料“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封制等级森严,B、C、D三项都未涉及,故排除。6.C 楚地本盛行南方楚文化,楚人引用《诗经》说明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得到了楚人认同,也说明文化的同一性增强,故选C项;礼乐制体现在《仪礼》中,而不是反映民风的《诗经》中,因而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不能说明礼乐制在楚地的传播,排除A项;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不
能说明楚文化体系的完全形成,排除B项;楚文化多鬼神,但是材料中楚人引用《诗经》只能体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无法体现楚文化中鬼神的神秘色彩,排除D项。7.C 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开始兴起并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部分诸侯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并未直接反映“井田制”的瓦解,且B项只是其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荒地之所以被开垦,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故C项正确;个体小农经济在春秋时期兴起,但也只是出现材料现象的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8.A 依据题干可知,“秦国新法”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普遍推行县制等,A符合题意。9.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道家,故选A项;墨家也主张薄葬,但和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排除B项;先秦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和“民本”,讲究“入世”,排除C项;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10.C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治国理念,出发点是应对当时诸侯纷争的局面,稳定统治秩序,故选C项。材料中只有道家涉及对宇宙时空的探求,排除A项;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和墨子的思想都未主张加强“君主权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不是实现个人价值,排除D项。11.D 秦始皇兼并了六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D项包含了A、B、C三项的内容,故选D项。12.D “避皇帝嬴政的讳”,“政月”改为“端月”以达到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的目的,故D项正确。
13.B “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周朝的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秦朝建立的郡县制。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A项错误。郡县制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错误。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分封制实施于奴隶社会的周朝,D项错误。分封制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属于贵族政治;郡县制由皇帝任免官吏,打破了血缘政治,属于官僚政治,B项正确。14.D 据题干“‘母范’是为翻制大量‘子范’而制作的中间范模,不用来直接铸钱。‘子范’是由‘母范’翻制而成”可知,“钱范”有利于秦朝提高铸币能力,适应当时大一统后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秦朝“钱范”与后世钱范的关系,A项错误;B项只是“钱范”本身的作用,非重大的意义,排除;题干未提及“钱范”的形制,且也不是重大的意义,C项错误。15.B 秦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征收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陵墓;刑法极其严酷。这些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选B项。16.D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因此诸侯国的势力被越分越小,中央集权从而得以壮大;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思想文化上实现了统一。这两项措施的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大一统,故选D项。17.B 题干描述的是农业、商业与工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主张为汉朝调控工商业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故选B项。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农业发展都是排在首位的,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C项;这一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D项。
18.C 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故选C项。19.B 材料体现了光武帝对中枢机构做出的改变,“台阁”品级不高,便于掌控,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皇权,排除D项。20.B 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纸成为了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21.答案 (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2)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导致割据势力的形成,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得出武王伐纣,西周建立;根据材料一“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得出分封制是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井田制的实施及宗法制的影响。第(2)问,分封制的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二“分封制在传承与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并结合所学得出分封制易导致割据势力的形成,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使西周贵族集团内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郡县制的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二“
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并结合所学得出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2.答案 (1)政治理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提倡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诸侯国:鲁国。特殊方式:专注于教育和整理编订文化典籍。(2)标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设立太学。原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推崇;儒家思想适应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特殊方式,从孔子晚年专注教育和对文化典籍整理的贡献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标志,从汉武帝对待儒学的主张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的推崇、时代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