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工具观察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三课,是在学生认识感官、了解各种感官功能的基础上开展的学习内容。本课点面结合,共安排了三个部分的教学活动。第一个活动,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发现使用工具可以把事物的细小部位看得更加清楚。第二个活动与第一个活动在教学方法上非常相似,学生通过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发现使用听诊器后就能听到耳朵听不到的声音。第三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常见的观察工具并交流其作用,意识到工具的使用是为了延伸感官的功能,帮助人类更好的生活和学习。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经认识了感官,并学会了用感官观察,但他们缺少借助工具帮助观察的主观意识。尽管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见到过或听说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但很少有使用这些工具的经验,更缺少科学规范使用工具的方法。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观察为主线,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工具,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工具对人感官功能的延伸作用,进而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和学习成就感。三、学习目标l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l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感官的功能;l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等观察工具;l了解生活中有多种观察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观察工具的使用可以延伸感官的功能。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和听诊器。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一)用不同方式观察指纹1.出示一家三口手的照片,交流观察发现。(1)提问:这张照片中,哪只是爸爸的手?妈妈的手?宝宝的手?你是怎么判断的?(2)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不同。(3)教师出示宝宝手的图片,比较:你的手和照片中宝宝的手有什么不同?【意图解析】亲子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用爸爸妈妈和宝宝的手叠放一起是我们用来营造温馨幸福之家的常用手段。因此,用“判断这是谁的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入话题,通过比眼力的游戏体悟用肉睛观察的直观性和便捷性,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借助工具观察指纹。2.借助工具观察指纹,比较由此带来的不同结果。(1)出示右手大拇指,用肉眼观察并说说指纹长什么样?(2)使用放大镜,观察更多的发现。① 教师出示图片,指导并示范放大镜的使用方法。② 学生观察并画出指纹的纹路。③ 比较不同的指纹:斗形纹、弓型纹、箕形纹。(3)使用简易显微镜,观察新发现。① 教师示范手持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示:不能用灯光直射眼睛)② 学生观察,描述观察到的发现。(4)比较直接用眼睛看,用放大镜看,显微镜看,观察结果有什么不同?不同点:肉眼看得到指纹但看得不清楚;放大镜能看清指纹的纹路;简易显微镜能看清每一根指纹纹路的肌理。【意图解析】观察指纹的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首先让学生直接用眼睛观察,他们会发现观察得不太清晰,这时就需要借助工具观察。由此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从而认识到放大镜、显微镜这些工具的使用能够延伸眼睛的功能。
(二)分别用耳朵、听诊器听心跳声1.用耳朵听声音。提问:(1)用耳朵听周围的声音,听到了什么?(2)用耳朵听同桌的身体,能听到心跳吗?2.借助听诊器听声音,比较由此带来的不同结果。(1)出示听诊器,示范听诊器的使用方法。(2)学生同桌互相听心跳,听到了什么?3.比较直接用耳朵和用听诊器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不同点:耳朵能直接听到周围比较大的声音,用耳朵贴近身体时会听到微弱的心跳声;用听诊器能听到清晰的心跳声。【意图解析】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用耳朵听周围的世界,他们会感知耳朵能听到较大的声响,但没办法听细小的声音,据此引出听诊器,发现借助听诊器能听到更清晰的心跳声,认识到听诊器是对人耳听力功能的延伸。(三)认识各种观察工具1.出示图片,了解生活中的观察工具及其作用单筒望远镜——观察星空,延伸眼睛的视觉功能双筒望远镜——观察远处的事或物,延伸眼睛的视觉功能后视镜——观察车后情况,延伸眼睛的视觉功能生物显微镜——观察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体,延伸眼睛的视觉功能盲杖——帮助盲人行走,延伸皮肤的触觉功能助听器——帮助听力弱的人更好地听,延伸人耳的听觉功能2.了解生活中更多的观察工具。(如红外夜视仪、潜水镜、水平仪、球面射电望远镜等)【意图解析】如果把前两个环节看成是点的教学,那这第三个环节则是
从面的层次上组织的教学。学生在感知到放大镜、显微镜和听诊器带来便利之后,更希望了解更多的工具,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一些观察工具的作用,认识到各种工具都是对感官功能的延伸。七、板书设计借助工具观察(课题)(感官)(观察工具)(用图片表示)眼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耳听诊器助听器鼻延伸酒精测试仪舌试纸皮肤盲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