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与“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原因: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2)概况属于奴隶主的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属于新兴地主的兼并战争
(3)影响①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②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2.华夏认同(1)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2)表现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结论要语辨一辨(1)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表明分封宗法制遭到破坏。(√)(3)华夏民族的形成壮大,就是中原民族与周边民族不断相互吸引、交融互动的结果。(√)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①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②水利灌溉工程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农业生产率提高。③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2)手工业: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1)背景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②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③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④法家思想的推动。(2)目的:富国强兵。(3)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3.商鞅变法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二子目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图,对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作出历史解释。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列国各自为政,经济自成体系,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造货币,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一方面,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多种货币并存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
历史概念判一判历史陈述史论判定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生产方式铁犁牛耕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孔子(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
2.老子(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3)著作:后人将其思想整理为《老子》一书。
3.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铁农具和牛耕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正经历巨大变革教育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造就一大批阅历丰富和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阶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士阶层活跃环境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缺少绝对权威和控制,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
(3)影响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孔子”像,指出孔子在教育领域的主要贡献。提示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
结论要语辨一辨(1)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主流思想地位。(×)提示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学才确立主流地位。(3)百家争鸣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4)战国诸子要构建自身的学说,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传统思想有所继承。(√)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情境探究]视角1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材料一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摘编自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材料二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摘编自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
思考根据两则材料,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并归纳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提示影响: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局部统一;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趋势: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视角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材料思考上述图片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说明此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现象。
提示类型: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说明:“春秋时期的铁锸”“战国时期的铁犁铧”直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手工业的冶铁和铸造技术得到发展;“穿有鼻环的牛尊”是我国春秋时期使用牛耕的有力物证。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标志。
[方法突破]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多角度比较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差异
[应用体验]【例1】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的吴国逐渐崛起。晋国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国国力大大削弱。这些战争(A)A.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B.属于周初封国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使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D.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
解析春秋时期,诸侯间的争霸兼并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但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A项正确;材料所述的战争属于春秋时期,排除B项;战国时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并非彻底瓦解,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在春秋前中期,诸侯要想成为霸主,就必须打出“尊王”的旗号,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C)A.分封制度严格遵循B.诸侯权势恶性膨胀C.周王权威影响尚存D.统一趋势逐渐增强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前中期周天子还具有一定的权威,其影响尚存,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礼崩乐坏,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诸侯争霸的途径,并未提到其权势恶性膨胀,排除B项;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才逐渐增强,排除D项。
2.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亦称诸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与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可见,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B)A.各国改革B.民族交融C.技术进步D.思想繁荣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原人民在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往与争斗中,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故选B项。
3.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由贵族参加,战车兵器都由贵族自己装备;战国时期战争持续时间更长,战争规模更大,参战人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大部分都是庶民,且武器装备都由诸侯国提供。这种变化(C)A.源于礼乐制的破坏B.助推中央集权体制建立C.体现了统一的趋势D.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产生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随着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的进行,分裂局面逐渐向统一方向进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的礼乐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排除D项。
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情境探究]视角1百家争鸣的特点材料各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国家统一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摘编自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
思考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提示特征: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原因:社会变革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
视角2百家争鸣的意义材料兴盛于战国的百家争鸣推动了古代中国思想界认识领域的全面活跃,为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有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在争鸣中形成的儒、墨、法、道等学派,影响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之前,这些学派的思想一直为后来者所继承。……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改革方案,寻求出路,百家争鸣的思想家纷纷用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眼光,深入探究各种政治原理,并将思维的角度置于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这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摘编自杨俊明《百家争鸣与古代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家争鸣的意义。提示推动了认识领域的全面活跃;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改革方案;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
[方法突破]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变
[应用体验]【例2】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A)A.国家的治理方略B.国家统一的方式C.国家最高统治权D.单纯的学术问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国家治理的主张,希望能够被统治者认可并实践,所以本质上各家阐释的都是关于国家的治理方略,故选A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该思想家是(B)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解析老子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故选B项。
2.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向各国君主提出治国方略,一味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几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该思想家是(C)A.老子B.墨子C.孟子D.韩非解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符合“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符合儒家思想“几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故选C项。
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汗牛充栋。某古典文献中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等记载。该文献是(D)A.《论语》B.《墨子》C.《老子》D.《韩非子》解析法家主张顺应时代进行改革,材料“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符合法家因时而变的思想,《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作,故选D项。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