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秦的统一1.条件(1)主观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客观条件: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4)主观努力: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5)秦国的强大: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过程(1)灭六国,秦朝建立:从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韩赵魏楚燕齐(2)征服南越: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3)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在原有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意义(1)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2)政治制度: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形成。(3)民族: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秦朝形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效信息?提示秦朝疆域辽阔,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秦朝在全国设郡,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秦在北方修筑长城,有效保卫了中原地区,防止匈奴的南下袭扰。
历史概念判一判历史陈述史论判定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君主专制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中央集权
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1.秦朝的暴政(1)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2)秦朝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3)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4)公元前210年,继位的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矛盾更加激化。2.秦末农民起义(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结果遭镇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2)陈胜失败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3.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4.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赢得民心,项羽刚愎自用,最终被刘邦击败。地主阶级争权夺利的战争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三子目“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和“楚汉战争示意图”,思考:秦末农民起义与秦朝灭亡之间有何关系?提示陈胜吴广起义动摇了秦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论要语辨一辨(1)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2)“焚书坑儒”本质上是秦始皇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3)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推翻了秦朝统治。(×)提示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刘邦的军队推翻秦朝。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秦朝的统一与巩固[情境探究]视角1秦朝统一的原因材料秦人所以能收成功之利,则(一)他地处西垂,开化较晚,风气较为诚朴。(二)三晋地狭人稠,秦地广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晋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三)又能奉行法家的政策,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该是其最重要的原因。——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思考根据材料,归纳概括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提示文化开化,民风诚朴;招民耕种,发展生产;奉行法家,奖励耕战。
视角2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材料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钱穆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作用。提示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交融;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方法突破]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
2.秦统一六国的有利因素(1)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全国统一发展。(3)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交融,民族凝聚力增强。(4)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剧了人民的困苦,人民渴望统一。(5)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6)个人因素:嬴政雄才大略,其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广罗人才,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方略。
[应用体验]【例1】《史记》载,韩国制订“疲秦计划”(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大兴水利),嬴政采纳郑国的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天下英才。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变成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后统一六国。这说明(D)A.秦王善于纳谏重用儒学人才B.国家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C.秦国崛起开始于修建郑国渠D.招贤纳士助推秦国完成了统一解析网罗人才的举措使秦能够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变阴谋诡计为自身发展的长处和优势,增强了实力,推动秦完成统一,故选D项。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取决于”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秦崛起于商鞅变法,排除C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下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的实现前提是(B)A.皇帝制度,皇权至上B.六王毕,四海一C.以法治国,法不阿贵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解析“海内皆臣”指的是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实现的前提是秦灭六国,完成了全国统一,B项正确;材料与皇帝制度、以法治国无关,排除A、C两项;交通发达不是前提,排除D项。
2.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A)A.匈奴B.鲜卑C.契丹D.女真解析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故选A项。
3.秦每灭一国,都以其地设置郡县。郡县大体是根据自然区域而划分,一郡或两郡就是一个自然区域。多半以平原或盆地为中心,边缘则为山地或高地。这反映出秦(D)A.郡县同为地方最高级别行政单位B.开创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先例C.致力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D.强化中央集权提高地方治理效率解析材料显示秦推行郡县制,且尊重自然界限划分行政区域,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治理效率,故选D项;秦朝时郡县不同级,排除A项;“开创”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无关,排除C项。
主题二 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情境探究]视角1秦朝的中央制度材料秦始皇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思考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提示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视角2秦朝的地方制度材料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郡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思考根据材料,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提示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政治条件:秦统一六国。
[方法突破]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1)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而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2)不同点①基础: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按地域划分。②官员产生方式:分封制下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制下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影响:分封制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应用体验]【例2】下图为湖南湘西州(秦朝洞庭郡千灵县)出土秦简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郡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这一史料(A)A.表明秦朝采取了有效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说明秦朝皇权已发展到乾纲独断的崇高地位C.为了解秦朝的郡国并行制度提供了实证材料D.证明秦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直接管辖
解析材料反映了皇帝制度和官职名称变更,这体现了秦朝采取措施来巩固统治,故选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西汉初期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D)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2.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当时他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是(C)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解析秦朝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故选C项;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管军事,郡守为地方长官,故排除A、B、D三项。
3.秦统一后,朝廷展开一场关于地方行政制度走向的讨论。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普遍推行(C)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