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时空坐标]
课标要求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2.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3.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替全国人大行使职能(1)时间:1949年9月21日开幕。(2)地点:北平。(3)内容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内容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③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4.伟大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有何意义。提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结论要语辨一辨(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具有过渡性。(√)(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性质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是一致的。(×)提示是有区别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1954年宪法规定的是人民民主国家。(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背景(1)国内: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2)国际: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2.措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1)土地改革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②时间:1950—1952年。③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①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②措施:“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③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①背景A.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B.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C.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②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③经过A.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B.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C.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意义A.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B.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关于“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历史纵横”,毛泽东评价“银元之战”的作用不亚于一场淮海战役,谈谈你的理解。提示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历史概念判一判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三大外交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2.参加日内瓦会议(1)时间:1954年4月。(2)主要议题: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3)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4)意义: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过程①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赞同。②正式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参加万隆会议(1)时间及地点: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2)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4)影响①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②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史料阅读”,“同”和“异”的含义是什么?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提示含义:“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意义:“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亚非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历史概念判一判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举①时间:1953年。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3)“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1)颁布宪法: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3.思想引领: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四子目图片“首都各界群众20多万人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中国工商界为什么会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提示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实行赎买政策,并通过公私合营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进行改造。这种政策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民族资本家的利益,因此赢得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结论要语辨一辨(1)“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提示当时经济结构尚不平衡。(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巩固与和平外交[情境探究]视角1人民政权的巩固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就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把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基本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农村地区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有全国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这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过1953年开始的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转变。——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提示原因:农业基础差;土地占有量不均。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视角2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摘编自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提示国际:两极对峙;亚非出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朝鲜停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国内:即将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外交实践: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方法突破]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2.朝鲜战争的深远影响(1)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韩国跟随着美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社会主义阵营。(2)对美国:中国的抗美援朝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3)对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4)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应用体验]【例1】亚非会议掀起的中国的建交高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1955年到1964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增多,其中大多都是亚非拉国家。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C)A.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B.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同C.实行“求同存异”原则取得显著成效D.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解析亚非会议中,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赢得了与会各国的赞同,在此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增建交国家主要是亚非国家,说明“求同存异”的原则取得了显著成效,故选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排除A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1952年,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泽东写信道:成渝铁路的钢轨每一根都是中国工人亲手轧成的,那上面没有一个外国字。中国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这反映了(A)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的实施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解析工人的信反映了通过1949—1952年的三年发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故选A项;“一五”计划的实施时期是1953—1957年,排除B项;1952年并未开展“大跃进”运动,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是1953—1956年,排除D项。
2.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了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采取措施稳定物价,进行抗美援朝。这些措施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A.巩固了人民政权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困难
3.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据此判断,该会议是(C)A.朝鲜停战谈判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中非合作论坛解析1955年万隆会议上,面对与会国的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进行,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主题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情境探究]视角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材料到1957年底,我国有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与此同时,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达到92.9%;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已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0%左右;私营工业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到千分之一。——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重大意义。提示成就: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重大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视角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材料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摘编自[美]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思考根据材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提示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方法突破]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1)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3)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应用体验]【例2】下图反映中国某一时期经济成分结构变动情况。这一变动可以说明当时中国(D)A.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B.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C.彻底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迫切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图
解析图中资本主义工业占比越来越少,社会主义工业成分越来越多,其主要和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故选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1953—1957年,我国重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是25.4%,轻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是12.8%,农业年均增长速度4.5%。经济增长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A)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2.从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成分的比重均有上升,而原先占有较大比重的个体经济在1956年之后的比重降低到了10%以下,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基本消失,这一变化说明(B)A.土地改革完成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C.工业体系形成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3.部分外国学者在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进行研究之后,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着国家”。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C)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通过民主改革运动及政治学习运动,提高了个人的政治地位;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开办工人文化宫,建立工人俱乐部等,改善了工人生产生活条件。这体现出(B)A.民主法治建设渐趋完善B.工业化建设的迫切要求C.对苏联经济建设的效仿D.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确立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