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标要求1.通过戊戌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2)维新思想很快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托古改制、传播西学(3)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2.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①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②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②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运动失败。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
3.影响(1)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推动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4.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2)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3)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思考:《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有何影响?提示康有为的这两篇著作将孔子树立为改革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结论要语辨一辨(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2)“公车上书”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戊戌变法是谋求思想变革的一次尝试。(×)提示戊戌变法是谋求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4)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开启事件,分别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兴起,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过程(1)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2)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3)1900年5月28日,英、美等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4)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人民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5)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评价(1)进步性①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②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2)局限性①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②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图片“义和团揭帖”,思考其有何史料价值。提示揭帖是义和团留下的文献中最主要、最流行的一种形式,对于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动员方式、斗争方式及对象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结论要语辨一辨(1)“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清政府的“剿”“抚”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控制、利用以达到消灭之目的,是为了维护、巩固清政府的统治。(√)(3)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促进了中国走向进步。(×)提示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
三、八国联军侵华及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根本原因:维护列强在华利益,瓜分中国。(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过程(1)1900年6月10日,廊坊阻击战,第一批联军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4)出逃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奕劻与李鸿章与列强议和。(5)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6)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
3.结果:《辛丑条约》(1)时间:1901年9月。(2)内容
(3)影响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②《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历史纵横”,思考从“克林德碑”到“保卫和平碑”的演变,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提示反映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爱好和平的坚强意志。历史概念判一判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戊戌维新运动[情境探究]视角1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材料戊戌期间,上海除已有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华报》《富强报》《农学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底层社会伸展。1898年5月11日无锡出版的《无锡白话报》,就是明证。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江浙地区维新变法的特点。提示特点:报刊成为维新思想传播的主要媒介;注意动员底层社会民众;即便有政变影响,也保持一定独立性和连续性。
视角2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材料甲午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因此,他们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提示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推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以挽救民族危机为号召,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方法突破]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应用体验]【例1】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C)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解析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故选C项;戊戌变法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它没有阻止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排除A项;戊戌变法没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君主专制政体依然存在,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甲午国殇,催化了维新思想的发酵和维新群体的聚合,并很快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下列事件,拉开了维新运动序幕的是(A)A.发动“公车上书”B.颁布“明定国是”诏书C.签订《马关条约》D.创办京师大学堂解析19世纪末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是“公车上书”,A项正确;“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是维新运动高潮,排除B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排除C项;创办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内容,排除D项。
2.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这表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D)A.背景B.目的C.内容D.影响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D项正确;维新变法的背景指的是民族危机加重、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排除A项;维新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具体的变法内容,排除C项。
主题二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情境探究]视角东南互保材料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向各国宣战的背景,并说明东南互保的影响。提示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方法突破]近代列强侵华呈现的发展趋势
[应用体验]【例2】下图是1901年西方杂志发表的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ofChina(中国人的觉醒)对此解读正确的是(B)A.西方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中国的民族意识引起列强的担忧C.漫画内容脱离实际且缺乏可信度D.列强团结一致应对中国人民反抗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中国人民的反抗引起了列强的担忧,材料中的漫画正是对此的解读,故选B项;西方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A项;该漫画绘制时间正好在义和团运动后,符合当时实际具有可信度,排除C项;列强之间有着各自的对华利益需求,D项“团结一致”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A.反抗外来侵略B.“中体西用”C.追求民主共和D.“扶清灭洋”解析材料中的内容分别是黄海海战、台湾军民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以及义和团运动,这些都是近代的反侵略斗争,A项正确;B项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是辛亥革命,排除;D项是义和团运动,排除。
2.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包含惩办“首祸诸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内容。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D)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要求惩办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是《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正确。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