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小结与复习
构建知识体系
明晰阶段特征一、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世界格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主要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认识(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2)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3)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4)多极化趋势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针对训练1.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欧盟和中国将是主角。在正常情况下,俄罗斯将东山再起,印度可能会成为一个有影响的角色。长期趋势无疑是朝着这几个大国的力量进一步平衡、美国优势下降的方向发展。他意在(B)A.揭示美国单边主义即将破产B.说明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C.阐释国际力量已经走向失衡D.倡导大国建立国际合作机制解析新力量中心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单极世界,促进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故选B项;美国仍然奉行单边主义,排除A项;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走向新的平衡,排除C项;新国际力量中心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打破大国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排除D项。
2.两极格局瓦解不是大战的产物,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世界主要力量之间将长期较量、斗争、妥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这表明(B)A.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B.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C.欧洲与日本联合对抗美国D.俄罗斯在较量中优势尽失解析材料强调了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故选B项。
3.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二、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历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表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逐步形成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商品输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
基本历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表现世界市场陷入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体系)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
针对训练4.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B)A.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C.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解析七十七国集团是20世纪60年代由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起成立的,旨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材料反映的是该组织成员在联合国决议中的意见基本一致,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故选B项;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C、D两项夸大了该组织的国际影响力。
5.世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如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竞争政策和环境等,都是最先出现在区域协议之中,而后才被引入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这表明(B)A.区域化成为全球经济的根本动力B.区域化推动了全球化C.世界贸易组织与区域经济集团目标一致D.全球化离不开区域化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故排除A项;由材料“最先出现在区域协议之中,而后才被引入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可知,区域化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故选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意在强调区域化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