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三首第11课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第三单元
答案呈现温馨提示:点击进入讲评习题链接152课内知识优化练34678CAB
答案呈现习题链接课外阅读拓展练9111012131514161718DDD
答案呈现习题链接语文素养专项练19
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燕(yān)山月似钩B.千锤万凿(záo)出深山C.粉骨碎身浑(hùn)不怕D.千磨万击还坚劲(jìng)【点拨】C项“浑”应读hún。•C•••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任尔东西南北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常•全,全然坚韧、刚劲;坚强有力任凭•••••
3.默写填空。(1)李贺在《马诗》中借马表达自己渴望施展雄才、建功立业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石灰吟》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竹石》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填空。《马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有“________”之称。《石灰吟》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竹石》的作者郑燮,号_______,“_________”之一。这三首诗都运用了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唐李贺诗鬼明于谦板桥扬州八怪托物言志
5.请你借助合理想象描绘“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画面。【点拨】描绘诗中画面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本题要抓住“大漠”“沙”“燕山”“月”等意象展开合理想象。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着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6.请你结合《马诗》的后两句,谈一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的后两句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佩戴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呢?诗人自比为良马,表达了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伟略的思想感情。
7.【2021·高青期中】阅读《竹石》,回答后面的问题。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赏析,请选出有误的一项()A.首句“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字将竹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意志之坚定。B
B.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破岩”可以看出竹生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竹对这种生长环境的不满和愤恨。C.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在“千磨万击”下,竹“还坚劲”,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D.第四句“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傲然挺立、坚韧刚劲的铮铮铁骨。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首诗是如何“托物言志”的。诗的后两句,是诗人作诗所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了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化。
不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来,不论季节如何变换,竹子都傲然挺立,坚韧刚劲。“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之蔑视。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8.【2021·泰安期中】阅读《石灰吟》,回答问题。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只是写出了石灰原料的来之不易。B.“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从容自若、处之淡然。C.“浑不怕”是拟人的写法,表现出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D.“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颜色,又喻高尚的节操。【点拨】首句不只写出了石灰原料的来之不易,还强调了石灰原料经受痛苦之大。A
(2)对这首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为七言绝句,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B.一、二句意为:石灰石经历了千万次的锤敲凿挖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经过烈火焚烧后好像很清闲、平常。C.三、四句意为:面对粉骨碎身,石灰石完全不怕,只求得为人们留取清白,高度赞扬了石灰的品格。D.全诗以“石灰”为意象,写了石灰的品格,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B
【点拨】第二句不是写石灰石的清闲平常,主要是写其态度,将烈火焚烧看成是平常轻松的事。
9.诗人在这首咏物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32页第9-10题。罗隐认为蜜蜂勤劳采蜜,但最后的成果都被他人享用,自己什么好处也没有。作者对蜜蜂劳作的意义产生怀疑,认为蜜蜂不值得如此辛苦。作者借蜜蜂讽刺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进行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的痛恨之情。
10.用反诘的方式结尾有什么作用?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怜惜之意可掬。
▲1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B.本诗所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C.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D.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32页第11-12题。D
12.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运用反问和借物喻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
13.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33页第13-14题。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
14.联系诗人经历,概括诗歌的二、四两句所表达的情感。表现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自己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
15.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托物言志。B.诗人借小松写自己的傲然高洁,抒发自己仕途坎坷的郁闷不平。C.诗人热烈赞颂小松,寄寓着自己的傲岸清高和政治抱负,以不耐霜雪的桃李嘲讽煊赫一时的达官显贵和奔走于其门庭的邀宠之徒。D.诗中小松和桃李的命运都是诗人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33页第15-16题。D
【点拨】D项中“小松和桃李的命运都是诗人的真实写照”分析错误,桃李繁盛而不耐霜雪,是达官显贵的象征,而不是诗人的象征。
16.下列有关诗中形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松的坚韧高洁、傲霜斗雪,是诗人的写照。B.桃李繁盛而不耐霜雪正是达官显贵的象征。C.“一年几变枯荣事”是说仕途官场沉浮莫测。D.“百尺方资柱石功”是指桃李终将长成百尺高的栋梁之材。D
【点拨】D项中“桃李终将长成百尺高的栋梁之材”理解错误,诗人以不耐霜雪的桃李嘲讽煊赫一时的达官显贵和奔走于其门庭的邀宠之徒,讽刺他们阿谀奉承的丑态,并非赞扬“桃李”。
17.这是一首咏物诗,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33页第17-18题。形状习性声音托物言志
18.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绘出来。一只蝉落在挺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由自在地长鸣,声音动听,传得很远。
19.【综合性学习题】六年级(1)班准备举行“走近古诗,与诗人对话”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该班的学生,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任务一】为营造活动氛围,请给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示例:汲取古诗营养,品味古诗芬芳。
【点拨】拟写宣传标语要注意语言简洁,紧扣主题,最好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本题要力求突出“走近古诗,与诗人对话”这一主题,可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来写。
(2)【任务二】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合理的安排,该班语文老师已经设计好了一个活动环节,请你再补充两个。(字数要相等)环节一:分门别类辑古诗环节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节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妙趣横生演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
(3)【任务三】请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按照示例,用第二人称与他(她)展开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示例:刘禹锡你一生坎坷,风雨中,你依然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的豁达与乐观,融入了我的心灵,给予我许多鼓励。示例:李清照你拥有“沉醉不知归路”的少年乐趣,你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远大志向,你憎恶朝廷的苟且偷安,你让我懂得,要爱自己、爱父母、爱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