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精品】小升初语文衔接教材 第11讲:古诗词阅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语文-说课稿-【精品】小升初语文衔接教材 第11讲:古诗词阅读

ID:1264148

大小:147 KB

页数:7页

时间:2023-01-0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1讲古诗词阅读旧知回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曲很多,所选取的诗词,都是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千古传诵的经典作品。这些诗词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渊,感情丰富,题材方面更是丰富多样,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爱国诗,讽刺诗,思乡诗,送别诗等等,它们充分体现了体会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体,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感强、跳跃性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所以小学时我们学习诗歌停留在读一读背一背的层面上,大体了解了诗歌的几种体裁,像律诗、绝句等。对诗歌的解读不做很深的要求,对于诗歌鉴赏也只是以填空选择形式出现。旧知例析例题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于借对__________的吟咏,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道德追求。【答案】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古诗的默写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例题二:下列属于汉乐府的是()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D.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答案】C【考点】诗歌体裁辨析。【解析】A.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意思是:空空的山野里看不见人,但是隐隐约约可以听到人说话的声音。B.出自《三字经》,意思是: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C.出自两汉时期的《长歌行》,意思是: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D.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意思是:又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到了青云之上。例题三:下列词人,属于豪放派的是()A.辛弃疾B.柳永C.秦观D.晏殊【答案】A 【考点】诗歌风格派别的判定【解析】A.辛弃疾,两宋时期豪放派代表人物。B.柳永是婉约派代表诗人。C.秦观是婉约派代表诗人。D.晏殊是婉约派代表词人衔接知新初中古诗词阅读量逐步加大,题型也变得复杂,在考试中所占分值逐年增加。重要考查学生对相关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分析、欣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具体实际的考点有1.古诗词的常识——体裁、题材、作家⑴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⑵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⑶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单调只有一段。⑷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2.分析概括诗文的思想内容——细节情境的简析;意境:幽静、萧瑟、冷清、悲凉、苍茫、恬静、生机勃勃、静谧等等意象:人、事、物、景等3.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欢快、喜悦、热爱、向往、恬淡、孤寂、无奈、失望、忧愁、憎恶、同情、惋惜、惆怅迷惘、孤独寂寞、恬淡闲适、欢快愉悦、激愤悲凉、安贫乐道、寄情山水、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亲人、惜别、愤懑、离愁别恨、怅然若失、怀古伤今、感时伤世4.欣赏诗文典型的形象特点——描绘诗句、分析意象;5.欣赏鲜明的语言特征——炼字(赏析关键词语);6.欣赏常见的表达技巧——分析句子,探究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与景(抒情方式)、托物言志、衬托、象征、想象、对比、虚实结合、比兴、正侧(面)结合、化用典故、动静结合等等新知例析例题四: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展开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答案】山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考点】描绘画面【解析】1.抓住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2.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景物串接成一幅画面。3.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内容生动形象。公式:抓住主要景物+想象与联想(画面成串)+修辞(表达)】例题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冰塞川雪满山(2)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意近即可,)【解析】试题分析:第一题,抓住题干中提示的信息“象征”“比兴”,根据“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这一含义梳理诗歌内容,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寻找答案。第二题,南北朝人宗悫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精心刻苦地练武,直到练成了才对他哥哥说:“我有了本事,就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宗悫真的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在了解典故的基础上抓住“破”“济”两字即可体会诗人勇往直前的精神。【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方法突破常见题目类型及答题方法①诗中描绘了什么画面?答题方法:抓住主要景物+想象与联想(画面成串)+修辞(表达)②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手法(使用的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义+主旨情感)③“……”(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答题方法:手法(修辞手法)+表达作用(情感)④“……”(字词,诗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试简析好在哪里答题方法: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特点(描绘的内容)+表达作用(情感)⑤概括评价诗歌内容答题方法:这是一首什么诗+诗歌写了什么(特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即时演练一、客晓沈受宏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寒鸦数声起,窗外月如霜。1.这首诗写作者羁旅他乡时的思乡心情。一、二句用及其简练概括的语言,正面叙述了____________和思乡之切。2.请分析三、四句写景的作用。【答案】1.离家之远2.描写了一个月色如霜,寒鸦声起的场景,构设了一种凄冷惨淡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悲凉的思乡之情。【解析】略二、闻 雁唐·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1.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语或句子简要分析。【答案】1.设问,引起下文作者情思。2.表达了作者悠长的思乡之情。第一二句中“故园眇何处”“归思”“悠”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归家之愿无穷无尽;第二三句中“秋雨夜”“归雁”,描绘出慢慢长夜、绵绵秋雨、由远而近的雁叫声,诗人思乡愁绪更浓了。【解析】略 三、寿阳曲 远浦归航元·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注释】酒旆(pèi):酒旗,挂在酒店门前招徕顾客的幌子。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________是近景,________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1.酒旆夕阳、两三航2.渔人晚归。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解析】略四、湖 上徐元杰换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1.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来源:Z.Com]【答案】1.“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2.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解析】略五、新柳杨万里[来源:学#科#网]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来源:学。科。网]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答案】1.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2.引”字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有动感。【解析】略 六、秋 霁崔道融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1.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霁”字的?2.赏析最后一句“时有惊鱼掷浪声”的妙处。【答案】1.霁:雨后或雪后天放晴。诗中从“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江上如钩月”来表现“霁”字的2.写出鱼儿见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的情景。构思新奇幽默,别出心裁,给诗平添了许多情趣。【解析】略七、赏析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6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人以“征蓬”比喻自己这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表达了什么感情?(3分)(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千古名句,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日,“直”、“长”、“圆”三字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试任选一字加以赏析(3分)【答案】(1)随风飞转、漂泊不定的行踪(1分)。表达了自己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伤感和怨愤(2分)。(2)任选一字从本身场景、突出特点、诗人感受三个方面切入进行赏析(3分)“直”:轻烟丝毫不歪斜地直插青天的(1分),苍茫荒凉孤独的无边大漠和空阔长天顿时迸射出挺拔雄伟(1分),表现了初到边塞的诗人面对此景顿感无比惊异(1分)。“长”:黄河呼啸着滚滚奔腾而去,一眼望不到头(1分),苍凉寂寞的原野顿时平添了吞云吐月的宏大壮观气势(1分),表现了初到边塞的诗人面对此景顿感无比惊叹(1分)。“圆”: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挂在长河尽头的天边(1分),在苍凉辽远中突显无限柔和与无比温暖(1分),表现了初到边塞的诗人面对此景顿感无比欣慰(1分)。【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蓬草””在注解就有。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资料: 968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