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课堂集中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诗与尤袤、范成大、杨万里齐名,称“中兴四大家”,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主要作品:《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
背景介绍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陆游68岁,罢归故里已四年。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时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了这首诗。
字词乐园万仞山岳rènyuè左右/左中右结构上下/上中下结构岳仞我会认
rènyuèmóyí字词乐园我会写仞岳摩遗
字词乐园遗(yí)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遗忘yí遗赠wèi人们总是在努力珍惜未得到的,而遗(yí)忘了所拥有的。他已将他的书遗(wèi)赠给我。多音字
课堂集中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迎面吹来一阵凉风不禁感到十分伤感。将晓:天将要亮了。
课堂集中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句段解读
课堂集中营描写了黄河、华山,运用夸张手法极力表现了黄河一泻千里,华山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课堂集中营“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峻。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课堂集中营前两句描写景色有何作用?整体感知
课堂集中营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齐。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课堂集中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王师:南宋朝廷的军队。句段解读
课堂集中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表面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堂集中营第一、二句写景,从表面上看,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既描绘出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又描绘出了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似乎在为壮丽山河感到自豪。第三、四句写实,透过“胡尘”,我们仿佛看到的是痛失亲人的泪,是家破人亡的泪,是流离失所的泪。整体感知
课堂集中营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向上直插云霄。中原人民在暴政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品读赏析
课堂集中营忧国忧民三万里(入海)五千仞岳(摩天)遗民(泪尽)南望(王师)山河壮美盼望收复失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全文梳理
课堂集中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大好河山,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课堂小结
实战练习一、笔下的黄河、华山是怎样的呢?二、这样写诗人是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夸张三、填空。1.“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望”字写出遗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字表达出诗人对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_________________之情。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之情失望与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