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由于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平均分物体有剩余的这种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只是表示方法有所不同。同时通过让学生说清楚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加深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再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让学生把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意义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实现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2.通过对比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
通过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因此,本设计注重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一是对比没有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二是对比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通过观察分析,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的构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 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6分钟)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详见教案设计下的教学过程)
2.组织学生用11根小棒摆出黑板上的图形。根据摆的过程写出除法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探究算式的特点。
1.仔细观察主题图,汇报信息:用小棒摆图形。
2.根据摆的过程列式计算。
11÷4=2(个)……3(根)
11÷3=3(个)……2(根)
11÷5=2(个)……1(根)
3.观察算式,交流发现:这些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不同,它们的被除数除完以后都有剩余。
1.( )里最大能填几?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