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 孙权劝学学习目标:1. 了解有关司马光及其作品《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 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文言词汇。3. 掌握文中成语“吴下阿蒙”的含义。4.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5. 了解文中语气词表情达意的作用。6. 学习古人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和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简介: 司马光( 1019–––1086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北宋陕州下县(今山西夏县)人。19岁中进土,神宗熙宁(1068–––1077)初,官至翰林学土御史中丞。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曾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司马光在学术上的不朽贡献是,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其他著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和《稽古录》。 《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间1362年的历史。参加编写的还有史学家多人,所有文稿由司马光整理、删削、润色而成。《资治通鉴》体例严整,网罗宏富,文笔简洁流畅,博约得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 的历史经验。 关于孙权: 孙权,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 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 ),称帝于武昌 (今湖北鄂州),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洲(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江南土地开发。在 位期间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起义反抗不断。 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破(今安徽阜 南东南)人,字子明。 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关于祖逖: 祖逖(266--321),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道县(今河北滦水)人。西晋末率亲党数百家南移,迁居京口( 今江苏镇江)。建兴元年(公元313年),要求北伐,司马睿(晋元帝)任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誓复中原。所部纪律严明,得到人民响应,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其时匈奴刘耀与羯族石勒互 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但东晋内部迭起纠纷,对他不加支持,终于忧愤而死。 课文说明:孙权劝学 这篇短文主要 写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从而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吕蒙是吴国的名将,骁勇善战,深得孙权器重,但他少谋略、缺文墨,只是一介武夫。孙权爱惜人才,以切身经验启发他学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课文并未详写吕蒙是如何学习的,而是通过鲁肃大惊(“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并与之结友,表现了学习给吕蒙带来的巨大变化。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文韬武略非常人所比,能得到他的赞誉并与之为友,可以想见吕蒙通过学习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他已由一介武夫变成了一名儒将。 祖逖北伐 本文表现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连的年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半壁江山,偏安于东南一隅。祖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即使不被重用,他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 募兵马,为北伐做准备。课文正是通过祖逖的所言所行展示了他作为 一代名将的胆识。需要指出的是:祖逖的胆识和意志不是凭空而来的,少有大志,闻鸡起舞,多年来自觉的培养和锻炼造就了日后收复失地的名将。有大江作证(渡江后祖逖)就把部队驻扎在淮阴,起炉炼铁、铸造兵器,招募到二千多人而后进兵北伐。 文中的成语:如: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闻鸡起舞;自相鱼肉;望风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