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ID:130147

大小:47.0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手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引导抓住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三、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措施  引导抓住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1、    文言文两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过程:  一、   导学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那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人名,看谁最先猜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读过他的一句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就是——(孟子)。  2、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与这位古代的伟人对话,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3、来,齐读课题。(学生齐读)知道这学弈是干什么吗?(学下围棋)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看注释是个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出示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自主读课文1—2遍,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小组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自学  1、学生自主读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试着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三、互学  1、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解决问题。学生按自学指导要求看书、自主解决问题。  2、教师发现学生好的方法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1、读古文就像徜徉在历史的海洋中与古人们面对面的交流。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边听边思考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有什么区别,并做上记号。(伴随着优雅的古典音乐,老师开始读,学生听并记录。)  2、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他的停顿。(强调停顿时要“音似断非断,声断气不断”。并重点指导:“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断句)  3、大家学着这个样子来读,好吗?语速放慢,注意读出节奏。(生齐读)  4、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近也,你有什么疑问?生自由提问,老师不做答。  研读交流  1、咱们的学习就从你们的疑问开始吧,刚才有人提出来了,第一句话不明白,谁读得明白了?课件出示第一句话(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学生说了意思后,你能谈谈你的方法吗?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哦!(XXX,全班之善思者也。)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吗?重点讲“者”,比如读者就是读书的人,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就是有志气的人,所以“者”就是“的人”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对着注释来理解句子。课件分别出示这些词的解释,“通国之善弈者也”那就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理解了就一起来读。(指导读“也”:提醒大家,“也”表示语气十分肯定。)生再读。人家可是全国冠军,金牌选手,那水平可了不起呀!让我们再次用赞赏的语气夸夸弈秋。再读。  2、(课件出示最后一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刚才老师强调了一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看注释。同学们自己看注释,可以同桌间交流一下。如果可以用自己的话,谁能把这句话说得更顺畅一些?重点指导“曰”的读法写法(曰字比较容易和哪个字混淆,日高曰低,日瘦曰胖。曰就是说的意思,孟子曰就是——孟子说,子曰就是——孔子说的意思。)这句是个什么句式?(设问句)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同桌间自由练读这两句话。指名同桌配合读对话,师生配合读对话。  3、“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不同吗?究竟是为什么?能找出文章中的句子读出来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汇报交流,重点突破  1、小组合作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总结刚才用过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就让我们用这些方法合作学习这段话。  2、指名汇报小组学习的成果。(比较两人的学习态度并板书)你用能两个成语来概括他们的学习态度吗?说的好的同学老师有奖励,虽然只有一个词,但是也很好,老师也让你们“出版”,来,把它出在黑板上。(指名说后写在黑板上)其它同学将这些和学习态度有关的成语写在作业纸上。其实呀,很多的成语便是出自这样的古文中。像同学们说的“心不在焉”就是出自《礼记·大学》中,今后你也可以骄傲地告诉别人,我知道“专心致志”就是出自2000多年前的孟子的《学弈》中。  3、同学们,你们看同样是跟着名师学弈,但是态度不一。你能把这种不同读出来吗?(采用师生共读、男女生合作读等方式读出不同。)  4、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学生读)  5、我们常用“之乎者也”来说文言文。是因为在文言文中这些字出现得非常多。你们看看在这篇文言文里一共有几个“之”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结合课文的注释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6、指名回答。  揭示道理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  2、同学们,你们看这短短的七十个字,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却告诉我们为学求学都要专心致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它言简意赅但发人深省,这就是古代文学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它吧!(配乐齐读)  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1、同学们,当你把文言文的意思弄懂之后,是不是也觉得表面看似难懂的文言文也很美了呢?谁再来美美地读一遍?  2、我刚才看到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出来了。让我们一起试着背一背。好吗?  五、测评      1、自主翻译课文大意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学弈                其一人                 (另)一人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学  1、同学们,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2、出示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能力和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3、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自主读课文1—2遍,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小组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自学  1、学生自主读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试着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  三、互学  1、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解决问题。学生按自学指导要求看书、自主解决问题。  2、教师发现学生好的方法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才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4、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5、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①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②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6、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7、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1)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2)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3)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4)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8、学习最后一小节。  ①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  ②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③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1)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2)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3)师生互动后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4)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1、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过论交流明道理”。  2、师小结后,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五、测评      1、自主翻译课文大意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一儿近(大)远(小)  一儿远(凉)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           2、《匆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第一课时)  一、导学  (一)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来朗诵一下?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二)对比导入: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这样的感叹的,愿意吗?  (三)了解作者:请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播放课件2)  (四)揭题审题:揭题——匆匆。“匆匆”是什么意思?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小组合作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出示自学指导  1、小组合作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小组合作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自学  1、学生自主读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三、互学  1、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解决问题。学生按自学指导要求看书、自主解决问题。  2、教师发现学生好的方法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一)老师引导:课前朗读《匆匆》时,你是否也能感受到朱自清散文的这种风格呢?再来读一读吧,感受感受。希望你也如作者有一颗敏感的心。  出示自读要求:出声读,注意标点认真读,难读之处反复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的韵味。  (二)学生练读。  (三)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一定读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展示交流一下。  第一次请5位同学开火车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四)师生评价,也包括读书者自我的评价。  这是一段开放的教学环节。估计评价时学生一定会谈课文的内容是什么,它主要是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意来,于是我们便应当怎么读,如音调轻一点,节奏慢一点等等,学生还会自告奋勇地示范读。  第二课时  一、导学  美文须美读。课文中的一些语言你一定非常喜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再读一读。  出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小组合作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出示自学指导  1、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小组合作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自学  1、学生自主读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三、互学  1、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解决问题。学生按自学指导要求看书、自主解决问题。  2、教师发现学生好的方法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一)学生交流  指名读自己喜欢和感受深刻的句段,并自由地谈谈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感和所得。  针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相机作品评,作引导,作补充,作纠正,教师要求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反复读,读出文字的情味来。  (二)教师指导  重点句子有四处: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2、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3、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除了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以外,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妙处呢?我们还要仔细品味一下,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滋有味地朗读画出的句子。  1、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体会写法:  (1)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  (2)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3、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五、测评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背诵课文。2、积累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小组交流。板书设计          2、匆匆   日子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3、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学  (一)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二)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三)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四)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出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自主读课文1—2遍,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小组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自学  1、学生自主读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三、互学  1、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解决问题。学生按自学指导要求看书、自主解决问题。  2、教师发现学生好的方法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一)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二)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1、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2、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三)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四)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3、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五)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六)“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3、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七)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八)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一)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一)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二)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五、测评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                  3、 桃花心木   不确定中成长     借物喻人            4、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自主读课文1—2遍,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小组通过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自学  1、学生自主读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找出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三、互学  1、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解决问题。学生按自学指导要求看书、自主解决问题。  2、教师发现学生好的方法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背诵第6、7自然段。  A、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一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1)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2)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B、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C、同学互背。  D、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五、测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5、《手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学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异,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板题:手指  出示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自主读课文1—2遍,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小组合作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自学  1、学生自主读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识记生字。  2、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     三、互学  1、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解决问题。学生按自学指导要求看书、自主解决问题。  2、教师发现学生好的方法及时表扬、奖励竹叶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出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秀丽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五、测评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手指  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 根根团结有力量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指和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学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自学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互学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展示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测评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  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 拓展一》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达方法例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例文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帮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