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洒脱、迂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产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产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难点: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去过草原吗?在你的印象中,草原是怎样的呢?结合自己在阅读和电视中得到的知识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学生自由汇报,畅所欲言) 2、师: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广阔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草原》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3、教师板书课题,并指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二、自学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句子,画出生字、新词,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词义。(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有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1)学习第一组词(生字词)。 地毯 渲染 低吟 迂回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偏西 鄂温克 天涯 襟飘带舞 ①着重指导读好带前鼻音的生字“吟”“襟”。 ②指导书写:“吟”“貌”要注意不能多写一点;“襟”“涩”不能少写一点;“毯”的最后一笔为点。 ③理解相关词语: a.说说“拘束”“羞涩”的近义词。 b.介绍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 ④齐读词语。 (2)学习第二组词(由多音字组成的词)。 勾勒 内蒙古 好客 同行 似乎 (“勾勒”中的“勒”读lè,“内蒙古”中的“蒙”读měnɡ,“好客”中的“好”读hào,“同行”中的“行”读xínɡ,“似乎”中的“似”读sì。) ①读准带点字。 ②用多音字的其他读音组词。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理清作者参观访问的经过,试着概括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归纳。(草原风光 民族风情) 三、互学 小组研读课文,思考交流问题。 四、展示 一、品读感悟,感受草原风光美 1、过渡: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2、学生自由朗读,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圈出来。(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3、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文中写得美的语句,对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下面圈圈画画,并作简要批注。 4、学生交流品味,相机指导。 (课件出示重点句,教师相机指导) (1)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抓住“可爱”“明朗”感受天空之美。 ②换词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a.“清鲜”和“清新”有什么区别? b.读句子,读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2)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想象大草原“一碧千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②欣赏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联系本段第二句,理解“并不茫茫”的意思。 ③说出其他表示“绿”的词,相机指导理解“翠色欲流”。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翠色欲流等)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草原无边无际的绿与美。 (3)句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欣赏图片,图文结合,体会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的好处。 ②引导展开想象,体会“绣”字的妙处,从而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句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渲染”“勾勒”。 a.课件出示知识拓展:中国画。 b.出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作品,联系课文注释找出“渲染”与“勾勒”这两种作画方式的不同。 c.轻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感受草原绿得油亮,仿佛与天融合的美好意境。 (5)句5:“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引导探究:联系上文,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引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轻轻流入云际”。 ②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③小结:是呀,草原实在是太美了,作者是如此的喜欢,以至于认为骏马和大牛也像他一样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④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回味的感觉,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1)回顾第1自然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 (2)交流小结: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即时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五、测评 1、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而且一起欣赏了草原景色之美,作者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拜访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抄写生字新词。要求: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3、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两部分内容,那么谁来说一说是哪两部分内容?(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 2、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引导学生背诵第1自然段。 3、教师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去拜访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二、自学 1、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默读2—5小节,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三、互学 组研读课文,思考交流问题。 四、展示 (一)、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大” 1、师: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2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2、品读句子。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二)、扶放结合,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情好客)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学生交流。(板书: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2、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写写阅读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男女老少”中体会迎宾的人之多;从“各色的衣裳”中体会对客人的尊重;从“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飞”中感受迎客心情的迫切,性格的豪放,待客的热情,作者的激动情怀。) 【总结全文】 同学们,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整篇文章,课文的第一段在写草原的风光美,第二段则在写草原的人情美,那么,这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 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 五、 测评:1、背诵第2 自然段。2、阅读《林海》 板书设计: 草原 老舍 远迎(骑马远迎) 相见 风光美 :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 人情美:款待 (把酒联欢) 联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