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叠叠》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叠图案的艺术特点,了解重叠的形状可以使画面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
2.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重叠各种形状来完成美术作品。
3.通过对重叠形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画出重叠的形状,并设计重叠的形式。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重叠的遮挡关系和排列效果。
教学准备:
1.学生:油画棒或彩笔、剪刀、彩纸、胶水。
2.教师:多媒体课件、卡纸、彩纸、剪刀、胶水、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展示示范作品并导入课题。
师:夏季炎热的天气已经开始了,老师带来了一份凉爽礼物想送大家,你们猜猜是什么呢?
生:……
师:想知道吗?这份礼物就是一张大贺卡,请看大屏幕:在深蓝色的海底世界里,一群可爱的小丑鱼在悠闲地游来游去,好凉快,好舒服呀。喜欢这个礼物吗?
生:……
师:非常喜欢呀,老师太高兴了。同学们再来看一看,在这张漂亮的贺片里,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大海的凉爽和美丽之外,你还发现什么了吗?
生:……
总结:这条大黄鱼挡住了小红鱼,而这条小紫鱼又挡住了大黄鱼,它们相互重叠了。看来大家善于发现问题的,非常好。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重叠叠》。
放映幻灯片,引出课题:重叠的形状。
2.欣赏图片,讲解课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中还有那些重叠的形状呢?
生:树叶,飞翔的小鸟,鱼鳞,成排的树林等。
师:你认为它们美吗?(美)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平时非常注意观察和收集生活中一些美的画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蔚蓝的天空中,一排大雁在自由地飞翔;校园里小树的叶子正在茂密的生长着;公园池塘的水面上,一朵朵荷花也在争相开放。
师:走进大自然,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生:……
师总结:有大雁整齐的美、有树叶随意的美、还有鱼参差不齐的美…,总之来说,把大小、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案进行重叠排列之后,我们的大自然就有了不同的美。
师:同学们都来思考一下:怎样做就会出现重叠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用老师发给图形卡来摆一摆。
生:……
师:请同学们共同打开我们今天的知识窗——重叠的解释
(1)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
(2)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上面,也会产生重叠。
二、发展阶段
1.多种方法得到重叠的形状。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非常棒!那么,在我们的大自然和生活中,你们喜欢那些图案呢?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在纸上画出来或者剪出来好吗?
学生绘画或制作。
师: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可爱的小白兔,红红的大苹果,还有胖胖的脚丫子…老师也请大家来看一看自己喜欢的图案。
师:可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我怎样才能得到许多个这样的形状呢?你们帮帮老师好不好?
学生尝试制作方法:
(1)剪:设计一个基本形,剪下,再重复剪出需要的基本形个数。
(2)画一个基本形,再一个一个重叠的画;画几个基本形,在空白处添加基本形。
教师演示各种制作的方法。
师:非常谢谢大家教给老师这么多的好方法。
2.多种形式的排列重叠的形状。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小朋友的作品:他们有用圆形的重叠连成了一条可爱的小蛇,方形的重叠组成了一块漂亮的地毯,小朋友的重叠变成了一节活跃的体育课。
师:刚才我按照同学们教给老师的方法,制作出这么多个重叠的形状,那我们该怎么排列它们呢?(放映幻灯片)
生:……
师总结:随意的重叠排列,有规律的重叠排列:上下、左右、前后、大小……
3.绘画、制作。
指导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图案,选择多种方法绘画制作,完成一幅重叠的形状的作品。
《重重叠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重叠的形状可以使画面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
2.用绘画或剪贴的方法,重叠各种的形状来绘画制作作品。
3.通过对重叠形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重叠在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能用各种方法制作或画出重叠的作品,使学生树立物尽其用的理念。
教学准备:
教师:范画、色卡纸、课件。
学生:包装纸、胶水、剪刀、油画棒、水彩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
1.知道什么是重叠吗?(以两手为例作示范)
2.(课件欣赏图片)进一步了解重叠的含义。
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的前面或上面,就会产生重叠。
3.学生列举:一些在生活中重叠的例子。
同学们的座次安排、叠罗汉、上楼梯时等等。
三、发展阶段
1.欣赏课本上其他小朋友的画作,了解重叠在绘画中和生活中的应用。
2.逐幅欣赏分析重叠的种类。
前后重叠、上下重叠、大小重叠、左右重叠
3.我是小小魔术师:自己用手头的材料来摆一摆重叠的物体。
(1)提示学生运用多种材料来制作(范作)。
(2)请学生谈一谈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做?怎么做?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1.教师巡视时对学生如何使用手中的材料进行指导,让学生慢慢养成按需剪裁的习惯,要尽量巧妙使用每一块剪裁下来的材料。
2.展评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评讲上一节课的优秀作业
二、引导阶段
1.欣赏课本上其他小朋友的优秀画作,了解重叠在绘画中的运用。
2.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重叠的画面。
随意的重叠
有规律地重叠(上下、左右、前后、大小等)
3.多种方法可以画出重叠的形状。
先设计一个基本形,剪下,进行重叠排列,逐个画出重叠的形状。
画一个基本形,再一个一个重叠的画下去。
画几个基本形,在空白处添加基本形。
三、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时对学生绘画中前后重叠的遮挡关系要进行重点指导,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要尽量巧妙的帮助学生理解绘画构图的重要。
四、课上交流作品
小组内互相交流展示,并可以给别人的作品提一提建议。
五、课后扩展
1.重叠形状的扩展。
2.方法的扩展:镂空、拓印等都可以制作重叠的形状。
3.寻找生活中同样的小物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重叠的形状作品了。
《重重叠叠》教案
教学内容: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上面,也会产生重叠。在本课的内容里,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的普遍性和合理性。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绘画实践中有意识的注意观察对象,发现它们的前后遮挡关系,并且能轻松的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的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并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进一步增强理解。
通过绘制过程渗透三度空间概念,培养和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点:
遮挡关系。
教学难点:
绘制过程中出现的重叠表现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教师的讲授和演示,使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的注意观察和表现遮挡关系,并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进一步增强理解。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教材、范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引导学生观察前后景物的遮挡关系,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现象:
1.一盘水果(端出实物)
2.教师做站立在讲台后边的动作
3.请一个小朋友挡在教师的前边站立
活动二: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画出或用纸剪出动物、人物,进行重叠排列。
也可画叠罗汉图
活动三:
作业展示,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一:
讲评优秀作业,引导学生观察前后景物的遮挡关系。
展示立体图书或立体贺卡,引发学生兴趣。
活动二:
1.观察分析:它们的特点是有前有后,有的还能分出近的景物、中间的景物和远的景物多种层次。这些形象是如何立起来的呢?立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种。
2.教师像变戏法似的将教具底边折一下,在折出的小边上抹上乳胶,贴在底板纸上,汽车就立起来了。请几个小朋友也这样帮忙折和粘,立体的街景很快出现。
3.分析立体街景的层次关系:有前后层次就会出现遮挡现象。大家看,前边的汽车折挡住中间汽车的头或尾,这些汽车又遮挡住后边树和楼房的底部,我们既看见了前边的汽车,也看见了远处树和楼房没被遮挡的部分,画面效果很好。
制作步骤:
1.用一张8开纸作基础,从中间对折。
2.在后边里面上用油画棒或彩色水笔画出背景处的山、云、太阳或星星、月亮、楼房……
3.用小块纸画出前面的景物中的平房、树、邮筒、行人,并留出一部分粘贴的纸边。
4.按照场景,依次粘贴。
活动三: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活动四:
作业展示,教师小结。
《重重叠叠》教案
教学内容
介绍重叠的表现手法,展示重叠的作品,还有自然界里的重叠现象、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指导学生制作重重叠叠的作品,激发创造力。
教学准备
鲜花、课件等。
教学难点
重叠的含义和如何实现重重叠叠。
教学重点
如何摆放重重叠叠的效果,达到美观。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带一些鲜花,让学生感受花朵的重重叠叠。展示课件中的其他重重叠叠作品。激发学生对于重重叠叠的讨论。
二、教学讲解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遮挡现象”,如果我把它们画成这样就不对了,(出示图片)因为没有了遮挡现象,是不真实的,必须画成下边图中的样子,(出示图片),出现了遮挡关系也就真实了。
实物投影仪演示:为了表现遮挡关系,就要先把前边的东西画好,后边的东西露出多少画多少,被遮挡的部分不画,画面就正确了。
画面上有前有后的东西,前边的东西在较低位置上,后边的东西在画面较高位置上,才能看出远近关系。
三、学生制作
让学生动手制作重重叠叠作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拼接的。
制作过程,教师进行指导。
四、展评与整理
1.交流各自的作品和绘画制作的体会,对重叠的形状有一定的认识。评选自己喜欢的作品。
思考:还可以用什么形状来做呢?除了剪、画,你还能想出什么好的方法呢?
2.整理和收拾绘画工具
五、拓展
1.重叠的形状的拓展。
2.方法的拓展:镂印、拓印等都可以制作重叠的形状。
3.寻找生活中同样的小物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重叠的形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