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让习作在对话中生成
加入VIP免费下载

解读教材:让习作在对话中生成

ID:13867

大小:4.54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打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实验教材,不难发现语文学习园地中的习作安排与以往有所改变,以往的习作是独成体系,习作与口语交际是独立分割的两部分,而这次教材的安排,有几个单元把口语交际与习作融合在一起了。例如《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与习作:在综合性学习中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收获……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这样的安排不能看作仅仅是形式的创新,而是从中年段学生习作的实际出发,构建起来的作文教学新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 作文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来,小语界对作文教学的探讨已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譬如,情境作文、观察作文、分类作文等,前几年,以包全杰为代表的序列作文研究,也风靡一时。但作文教学始终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建构作文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孩子的作文要经历模仿──启思──感悟──创新的过程,最终指向学生能够独立作文,而在这样的发展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引导。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转变,必须设法要建立一种桥梁。“对话理论”的提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一个人的心智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让学生先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对话,通过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帮助,那么就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了,有了对话的积淀,再让学生构建作文,就变得轻松而又容易了。 作文源于生活,重在积累,得益于练笔。作文过程是观察、活动、思维、想象、表达等有序的训练的过程,而整个过程需要对话的支持。学生学习作文,不完全是个体的经验与感悟,他们需要在交流互动中借鉴、模仿、领悟、创新。作文也是思维的碰撞过程,生命的运动过程,心智的沟通过程。所以把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给习作提供了桥梁,减缓了习作的难度。笔者针对这样的习作安排提出以下思考: 创设情境──在对话中激趣 情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学生带入真实或虚拟的场景、氛围、活动之中,使外部的环境与学生内心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联系,强调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语言的描述,情感的传送,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可运用谈话、聊天、问题、提示等策略与学生展开对话,学生的对话参与为教师提供了可测的心态,再依学情而导思、导情、导行,从而,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兴趣,渲染气氛。例如,我指导学生写《雪花》的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为什么这样高兴? 生:因为今天下雪了。 生: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雪。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雪,小的时候也像你们一样经常在雪地里玩,比如,打雪仗、堆雪人、滑雪车,真是乐趣无穷。刚才我看见你们在室外玩得很开心,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但你们在玩中感受到什么了吗? 生:我感受的雪花冰凉冰凉的,把我的手都冻红了。 生:我感到雪很滑,我在雪地上跑,摔了好几个跟斗,我的屁股还疼呢。 师:以后不要在雪地上乱跑,小心摔坏了。 生:我感到雪花很好玩,飘在我的脸上,像小虫子似的在爬,痒痒的,凉凉的。 师:是挺好玩儿。 生:我觉得下雪不好,你看,大家把雪都带进教室了,弄得地面又是水又是泥的。 (不约而同的看地面) 师:是这样,大家尽量注意点,别把雪带进教室里来。 生:我觉得下雪挺好的,雪花装扮了大地,大地成了银白的世界,屋顶啊,树木啊,操场啊,都盖上了雪被,多好看呀! 师:看来大家感受还不少,可你们认真观察雪花了吗?你发现雪花有什么特点? …… 活动体验──在对话中感悟 作文的灵感在活动中生成。活动是体验的载体。学生没有材料可写,主要是没有观察和积累,没有情感的积蓄,实践证明儿童对临近或现实的经历是最感兴趣的,思维也是最兴奋的,欲望也是最强烈的,因此,应该充分的利用儿童的这个特点开展作文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自然地伴随着对话。对话是随意的,是真实的,是自由的,是开放的,是多维的,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获得了个性体验。这个对话过程也是学生的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学生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认识,除了自己的灵感之外,多来自于他们之间的互动,通过你说我说,你问我答,你做我想,全方位的参与,才能深入地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例如我指导学生《写一种花》的片断: 师:下面我们分部分来观察。看不清的同学可到前面来,然后在小组内议论一下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的? (学生纷纷到前面观察,议论纷纷,同组同学之间交流) 师:我们先来汇报花的茎,好吗?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数了数这盆花一共有五根茎,有的直挺的长着,有的斜长着,还有的弯下了腰。 生:我量了量,高的有40厘米,矮的有20厘米。 生:它的茎是淡绿色的,上面有黄色的细纹儿。 师: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有绒毛,是白色的,像抹上了一层白粉。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粗的有小拇指那样粗,细的有筷子那样细。 生:我打个比方,这几根茎好像亲兄弟集合在一起开会呢? 生:那个高一点的像一位老人在给孩子讲故事。 生:那个矮的斜长着的好像在练太极拳。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 师:谁能把茎的这部分连起来说说,大家在评一评说的怎么样? …… 汇报交流──在对话中放飞 有了活动的经验和情感的积蓄,就要让他们把所看所听所想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对话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要以问题来启发对话的情境,使学生按着一定的思维逻辑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同时,对话又是动态的,生成性的,不拘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提出讨论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话的关键是放飞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教师以尊重为前提,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评,激励学生向不同的观点挑战。对话不能有教师的语言霸权,要平等的对待学生。要注意的是,对话不能只关注情感,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对话语言的合理性,准确性,条理性。 这个过程是思维的碰撞、思辨、展开、互补、借鉴、模仿、创新等综合的过程,是智慧的提升,是合作的结晶,是真善美的发现。例如我指导学生写《观察蚂蚁》的片断: (室外活动:找蚂蚁、看蚂蚁、抓蚂蚁。) 师:刚才我们在室外认真观察了蚂蚁,有的同学还抓了几只回来,那么你们说说看懂了什么? 生:我在小河边看到一群黑色的小蚂蚁,密密麻麻的数不清,它们在不停的爬动,可是也不分散,我想它们一定是在开会,商量什么大事情。 生:我在路旁发现了一个蚂蚁洞。我拔了一根草钓蚂蚁。我把草根小心的伸进洞里,然后慢慢的抽出来,呀!只见一只黑色的大蚂蚁顺着草根向上爬呢,它晃动着触须好象说:“咦!奇怪,哪来的草根儿,我得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它爬到洞口观察了一会儿,就爬到了洞外,围着洞口转来转去,忽然,它发现一个死虫,咬了几口,然后晃晃头好象说:“味道美极了,也叫我的伙伴来尝尝。”于是就爬回洞里了,不一会就出来好几只蚂蚁,那个领头的说:“弟兄们,快走哇。”他们来到小虫旁就开始咬了起来。有一只蚂蚁爬开了,在一旁舞须子,那意思好象说:“弟兄们,咱们把虫子搬回洞里去吧。”于是,它们就拖的拖,拽的拽,推的推。我好象听他们喊:“一二加油!一二加油!”真是太有趣了。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而且还能想象蚂蚁的语言,真的不错。所以我们在看蚂蚁的时候,不仅要看它们是怎么活动的,还要想象、猜测它们说什么? 生:老师,我们几个同学抓到一只黄色的大蚂蚁,把它放到黑色蚂蚁群之中,那只黄蚂蚁吓得惊慌失措,边跑边喊:“救命呀!救命呀!”几只黑蚂蚁追过去就咬它。黄蚂蚁疼得直打滚,黑蚂蚁说:“你这个奸细,来我们这儿干什么?咬死你。”黄蚂蚁直求饶:“你们放过我吧!我不是故意来的。”其中一只黑蚂蚁从黄蚂蚁身边爬过好象说:“这次饶了你,下次别来了。”黄蚂蚁歪歪斜斜地逃跑了。 师:你说的太有趣了,其他同学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蚂蚁很有规矩,每群蚂蚁各有各的地盘,如果有外敌入侵,他们就不顾一切,联合起来把外敌赶走。 生:我发现蚂蚁很团结,它们搬食物的时候谁也不偷懒。 生:蚂蚁的分工很明确,有负责放哨的,有负责筑巢的,有负责找食物的,还有负责照顾孩子的。 …… 归纳梳理──在对话中得法 前面是围绕话题展开的对话,尽管汇集了大量的信息,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思维得到了飞跃和创新,但这些都着手于作文内容的。作文不仅要解决写什么,还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过去的作文教学,是教师规定学生怎么写,有严格的要求与框架,而现在主张作文形式的自由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怎么写的问题应来自学生的自我选择。所以要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讨论作文的写法,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的,就把问题说明白了,这样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清楚,内容条理,主题突出。例如《观察蚂蚁》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同学们看到的蚂蚁真有趣。你们不仅观察了蚂蚁的特点,而且还能猜测出蚂蚁的语言,了不起!你们想把今天看到的蚂蚁写一写吗?那你想拟一个什么题目? 生:有趣的蚂蚁。 生:蚂蚁的秘密。 生:看蚂蚁。 生:蚂蚁大战。 生:蚂蚁的语言。 生:解读蚂蚁。 师:这些题目都很好。你们想怎么写? 生:要写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什么样的蚂蚁? 生:蚂蚁是怎么活动的?有哪些生活习性?比如说怎么寻食?怎么奔跑?怎么挖洞?怎么打架? 师:说的对。老师还强调一点,在观察时要猜测蚂蚁说什么?这样更有趣。 评议赏识──在对话中反思 叶圣陶说:“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初步完成作品以后,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而修改的策略是评议。过去的叫讲评课,是老师根据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学生是听众,现在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评议中自我提高。在评议中,教师要提供技术支持,要明确评议的重点,否则是大杂烩的评议,会失去评议的有效性。评议的技术重在赏识,所以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很重要,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互相赏识,要防止评议演变成批判,诚然,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但应该主要看主流 ,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商量的语气解决。其实,赏识的评议,足以引起学生的反思。过多的挑剔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失去兴趣。 以上是我对新教材习作教学的思考,也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把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是否出现习作的雷同?我认为不然,其一,虽然口语交际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但学生是从多角度来思考的,注重的是个性体验。其二、口语交际是自由的、民主的、动态的,教师没有言语的霸权,也不会约束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其三,学生获得启发、借鉴、引用也是正常的,只要他们在总体的范围内有自己的体验就是成功的习作。学生不会走,就让学生跑,显然是不科学的。前面的口语交际就是学生拐棍,这个拐棍不能丢。 (辽宁阜新教师进修学校 赵彦 (原创作品))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