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案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案例

ID:149358

大小:16.7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用自读、齐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登幽州台歌   (一)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都,今大兴县。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反对唐初靡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激越,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前驱者。   (三)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四)体悟感情   出示任务: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反馈指导: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艺术特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六)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反馈指导:这首诗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出示任务: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反馈指导: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   (七)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   孤独悲苦的心绪   报国无门的悲愤   二、望岳   (一)作者介绍   出示任务: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反馈指导: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二)泰山介绍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四)读懂诗意   首联:泰山啊怎么样了呢?在齐鲁大地青青的山色绵延不绝。   颔联: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分割。   颈联: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尾联: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五)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反馈指导: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想望。   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出示任务:2.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馈指导: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   (七)板书设计   望 岳   杜甫   首联——远望   颔联——近望   颈联——凝望   尾联——想望   神奇秀丽的景色   高大雄伟的气势   积极进取的抱负   三、登飞来峰   (一)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二)写作背景   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三)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反馈指导: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出示任务: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反馈指导: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的。   (四) 名句赏析:   出示任务:请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反馈指导: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五)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形象性 哲理性   四、游山西村   (一)激趣引入   你是否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请说说农村给你的感受。   (二) 作者介绍   陆游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曾经千里投师学习剑术。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金前线南郑。有一天,他带兵到山中围猎,天色渐暗,大家准备回营了,。猛然间袭来一阵腥风,传来一声怒吼,随着扑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大家见了无不惊慌失色,纷纷逃避;只有陆游毫不惧怕,挺身仗剑,向虎刺了去,于是人虎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后,陆游一剑刺中了老虎的咽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南宋著名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三)写作背景   当时,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四)整体把握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   (五)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   反馈指导: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出示任务:2.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反馈指导: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出示任务:3.《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反馈指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六) 小结   《游山西村》,书写了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之美里的快乐之情。   (七)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陆游   优美的山野风光   淳朴好客的村民   五、己亥杂诗   (一)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并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著有《龚自珍全集》。   (二)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共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三)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反馈指导: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出示任务:2.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名句)   反馈指导: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示任务:3.诗中写了怎样的心境?   反馈指导: 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出示任务:4.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是否从此不再关心国家命运?   反馈指导: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还想着为国家做些事情。   出示任务:5. 诗人是怎样把自己的一腔离愁别绪表达出来的?   反馈指导:“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四) 名句赏析   出示任务: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反馈指导: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五)主题意义   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六)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