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文选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其内容和体裁都有别于学生之前阅读的文章。从内容上讲,本文所描绘的科学探险情景在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之外,本文所歌颂的科学探险精神也超越了学生日常的思想认知。同时,作为国外名家的作品,本文又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可以说对学生的阅读视野、生活阅历、情感世界都是一种有益的拓展、丰富和补充。从体裁上讲,本文从学生接触最多的散文、小说、诗歌转换为传记文学这一新的样式,既有写人记事文章的影子,又有传记特有的文学风貌,从写作题材和体裁方面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因此,本文作为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既承接了学生之前的阅读习惯,便于阅读经验的迁移,又打开了一扇新的体验之窗,便于阅读能力的发展。
本文虽然是翻译作品,篇幅较长,但欧式句子和复杂长句不多,文字并不艰涩,不存在理解障碍,适合作为阅读材料,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浏览阅读方式的训练。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浏览日益成为重要且实用的阅读策略,掌握浏览的技巧和方法,是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浏览阅读本文,既能够提高整体感知的效率,还可以通过对内容的有效整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为本单元中后面几篇文章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叙事作品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但对本文涉及的内容相对陌生,较少接触传记作品,以及对篇幅较长的作品存在畏难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与作品的隔离。此外,七年级学生不仅缺少浏览阅读经验,而且在梳理思路、品析细节、探究主题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不充分、不深入的问题,容易造成对本文概念化、程式化的理解,阅读速度和质量都有待提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大事记”、文字探究、链接材料,探究文章主题,并在高贵品质的感染中,提升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梳理“大事记”,深入分析事件的意义。
【教学难点】
文字探究、链接材料,探究文章主题,并思考其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话题讨论
提出话题:茨威格不仅人物传记写得好,还擅长写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所以有人认为,他对人物的描写过于美化,不够客观。因此这篇文章只能当文学作品看,不能当成人物传记。对于这种看法你是否同意?
出示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的序言。
我并不会通过自己的虚构来增删已发生的一切的内在真实性,因为历史——这个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已经把那些时刻表现得十分完全。无须任何外来的帮手,而且,伟大的历史凌驾于所有的作家之上,谁都甭想超越他。
——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序言)
明确:茨威格的叙写固然充满诗人的激情和强烈的赞赏,但并非是完全不客观的美化,整个事件是基于史料的记载,议论抒情也是基于斯科特笔下真实的记录。
二、梳理大事记
活动任务:按时间线索梳理情节,完成斯科特探险大事记。
示例:1912年1月16日,前往南极点,担心落后
预设:
1912年
1月16日
前往南极点,担心落后
1月18日
到达南极点,面对失败
遭遇酷寒,艰难返程
继续科考,队友崩溃
2月17日
埃文斯遇难
燃料不足,奥茨受伤
3月2日
到达贮藏点,燃料非常少
继续前行,奥茨赴死
3月21日
被困帐篷
3月22日
燃料用尽
3月29日
斯科特三人遇难
10月29日
探险队搜寻
11月12日
发现遗体
国王悼念
三、探究主题
(一)引发思考
启发:事件至此结束了吗?
明确:故事还在延续。16年之后(1928年),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经典之作《人类群星闪耀时》出版。其中的《南极争夺战》,是他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为斯科特所作的传记。我们今天所读的文章就节选自《南极争夺战》。
出示《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的目录。
目录
不朽的逃亡者:巴尔博亚——太平洋的发现
拜占庭的陷落:穆罕默德二世——君士坦丁堡的沦陷
亨德尔的复活:亨德尔——《弥赛亚》的创作
一夜天才:鲁热——《马赛曲》的创作
滑铁卢的一分钟:拿破仑——因格鲁希的懦弱而失败
玛里恩浴场哀歌:歌德——爱情诗篇《玛里恩浴场哀歌》的创作
黄金国的发现:苏特尔——“淘金热”带来的悲剧
壮丽的瞬间:陀思妥耶夫斯基——临刑前的复杂心理
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菲尔德——连接纽芬兰与爱尔兰的海底电缆的建立
逃向上帝:为列夫?托尔斯泰未完成戏剧《在黑暗中发光》所作的尾声
南极争夺战:斯科特——同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回归途中遇难
封闭的列车:列宁——乘坐列车回国
思考:你从这本书的目录中发现了什么?
明确:作者将斯科特与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放一起,并列为照亮人类文明天空的十二个历史瞬间之一。《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记录的基本都是失败者,或生前身后孤独凄凉的人,即便是拿破仑这样的英雄,选取的也是他命运中最悲剧性的一刻。阿蒙森成为第一个到达地球最南端的胜利者,并顺利返回,斯科特一行五人却永眠在茫茫冰雪之中。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
(二)深入探究
1.探究问题: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茨威格为什么为失败者作传。
思路提示:
依据大事记,聚焦事件,结合文本,进行思考。
关注题目中“伟大”和“悲剧”的内涵。
2.探究步骤
【文字探究】
悲剧,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试一试】
根据文字演变的材料,思考“伟大”一词的内涵。
材料一
伟,甲骨文字形像士兵沿城邑四周巡逻守卫。篆文,加“人”旁,本义:身材魁武的卫城壮士。
伟,奇也。——《说文》(本义身材特别高大,奇异)
材料二
大,甲骨文,像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本义: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失去手形。古时,人的体格出众等同于能力出众,因此称能医病、能治国的人为“大(dài)夫”。 (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才也。凡大之属皆从大。——《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所以“大”字像人的形象。大,这也是古文写法的“才”字。所有与大相关的字,都采用“大”作边旁。)
结论:伟大,指品格崇高,才识卓越 ,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
启示:结合“伟大”和“悲剧”的词语内涵,分析时应注意从“强”与“弱”的冲突中,发现“超出寻常,令人敬仰”之处。
3.交流分享
预设:执著的探索,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忠诚的品格,友爱的精神,纯真的情感,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超越功利的科学良知……
出示作家名言。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我写作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现出来……让人哭泣、让人惧怕、让人欢笑,以此证明每个灵魂的无可替代性。
——日本作家 村上春树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小结:人的生命如此脆弱、短促、易于消逝,要在历史的书卷上写下哪怕一行字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而,他们的功绩和所获得的敬仰并不在于是否成功,而在于求索的过程中彰显的精神与意志。不以成败论英雄。血肉之躯的人以强烈的精神意志与强大的环境勇敢地撞击时,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教材选编者没有用《南极争夺战》这一题目,而用了《伟大的悲剧》作标题,也体现了这样的思考。
(三)拓展思考
启发:事件至此结束了吗?
明确:故事仍在延续。45年后,美国人将首个南极点科考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90年后,英国安妮公主为纪念斯科特来到南极。直到此时此刻,我们在茨威格的文字中追思斯科特及其同伴的故事,传承高贵的精神。
结论:通过阅读,平凡的我们有机会和伟大的人物接近,并成为历史传承的一环。这是阅读真正的意义。
思考:结合材料,对于“探险”你有怎样的思考?
材料一:第一个到达南极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抵达南极点之后,继续致力于极地探险。1926年5月,他又乘飞艇首次飞越了北极上空。1928年6月18日,一架北极探险的飞艇失踪,阿蒙森租用一架飞机去救援,由于气候恶劣,飞机失事遇难。
材料二:将近五百年前,明朝有个叫万户的人,把自己绑在四十七支火箭上,想飞上天去。他在一声巨响中被炸得粉碎。在后人眼中,他同五百年后失事的“挑战者号”一样悲壮。因此,天文学家用了万户的名字,给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材料三:一九八七年,洛阳和北京两支黄河漂流队都在落加峡下峡翻船,包括曾漂过长江虎跳峡的两位勇士郎宝珞和雷建生在内的青年漂流者全部遇难,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想让美国人肯沃伦拿走中国江河的首漂权。
明确: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评判的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人类踏上南极对未来而言究竟是得还是失,逞意气之勇的冒生命危险究竟是对还是错,仍是争论的话题。但是,有些价值观是永恒不变的,比如对忠诚、无畏、顽强、牺牲、求索这些精神品质的崇尚,对那些曾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逝去的高贵灵魂的敬仰。正如文章结尾所说:“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五、阅读延伸
读——有人说:茨威格笔下的斯科特、尼采、列宁、巴尔沃亚、亨德尔这些群星刺痛了我们慵懒的眼睛——看,人应该是这样活的!后悔没有在上中学时读到这样的文字。但我想我的下一辈不会错过了。请你趁此时此刻,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以免为将来留下遗憾。
行——茨威格说:“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情的流逝。”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这等待的过程中,努力地成长,期待成为那灿烂群星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