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3、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现代作家,评论家。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了解背景
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3、《黄河大合唱》
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自主学习】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提示]:(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山巅( ) 澎湃( ) 狂澜( ) 宛转( )
滋长( ) 哺育( ) 浊流( ) 九曲连环( )
3、梳理思路:按“序曲——主体——尾声”将诗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大意。
4、整体感知。
(1)主体部分中“望”字统领到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2)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合作探究】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都“颂”了什么内容?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4、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5、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6、诗的最后四句有什么作用?
【拓展提升】
一、文本拓展
我们是黄河泰山
我漫步黄河岸边
浊浪滔天向我呼唤
祖先的历史像黄河万古奔流
载着多少辛酸多少愤怒
多少苦难
黄河向我呼唤
怎能愧对祖先
我登上泰山之巅
天风浩荡向我呼唤
中华的风骨像泰山千秋耸立
铭刻多少功绩多少荣耀多少尊严
泰山向我呼唤
要做中华好汉
我面对大海长天
用歌声向未来呼唤
中华的希望像太阳一定会升起
我们不负祖先继往开来
走向明天
我们就是黄河
我们就是泰山
我们就是黄河泰山
1、我们在朗读《黄河颂》时应该用 的语气,在朗读这首歌词时应该用
的语气。
2、这首歌词的标题《我们是黄河泰山》有什么深刻含义?
3、你认为本首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4、这首歌词中形容黄河的词语是 ,课文《黄河颂》中与其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二、评论提升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几句话的评论。
人物:
评论:
【当堂检测】
1、组歌《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是 ,曲作者是 。
2、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2)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
(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
(4)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3、“啊!黄河!”反复出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下列各项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
B.“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有写实的成分,又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C.该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庞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D.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5、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人的群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