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重 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难 点: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2、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 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
3、相关知识
(1)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3)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5)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4、知识储备
1、肖像描写
2、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3、
人物描写 4、
侧面描写 5、
描写
(对象) 场面描写 1、
环境描写
2、
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第一课时
一、自学释疑、同伴互助
(一)自学释疑
1、生字
监生( ) 寒暄( ) 烟霭( ) 镯子( ) 朱拓( )
瘦削( ) 间或( ) 诧异( ) 悚然( ) 踌蹰( )
谬种( ) 尘芥( ) 形骸( ) 模样( ) 新正( )
俨然( ) 荸荠( ) 驯熟( ) 桌帏( ) 讪讪( )
咀嚼( ) 蹙缩( ) 诡秘( ) 怔怔( ) 醴酒( )
炮烙( ) 窈陷( ) 惴惴( ) 歆享( ) 陈抟( )
2、生词
寒暄:(问)寒(问)暖。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暄: 太阳的温暖。
悚然:惊惧的样子。
惶急:惶恐焦急。
踌蹰:⑴犹豫;⑵得意的样子。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谬种:坏东西(骂人的话)。
俨然:这里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暄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二)探究解疑
1、迅速浏览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节 内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初步体会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和封建社会对人性的迫害)
2、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3、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作用各是什么?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用物) 作用(反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祥林嫂有哪些主要的人生经历?她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5、人们对祥林嫂的几次人生经历是什么态度?她在此过程中受到封建礼教的哪些束缚?
二、训练操作、反馈矫正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寒暄(xuān) 踌蹰(chóu) 朱拓(tuò) 百无聊赖(lài)
B.监生(jiàn) 惴惴(zh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陈抟(tuán)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鉴赏(jǔ)
2.选出对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寒暄(太阳的温暖) 形骸(身体) 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缩) 间或一轮(偶而) 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 窈陷(幽远) 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 折罪(抵作) 素不相识(向来)
三、延伸迁移、总结归纳
1、拓展迁移: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2、课堂小结
四、拓展练习: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
第二课时
一、 自学释疑、同伴互助
(一)自学释疑
1、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有什么作用?
2、鲁四老爷有哪些行为表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探究解疑
1、鲁四婶有哪些行为表现?她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柳妈有哪些行为表现?她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我\"哪些行为表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我”在小说的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二、训练操作、反馈矫正
1.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2.对鲁四老爷的话“可恶!然而……”理解正确的是(B )
A.指卫老婆子光天化日之下结伙劫走祥林嫂可恶,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逃
出来。
B.指祥林嫂被劫走损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还给他家生活添了麻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C.指卫老婆子一伙人劫走祥林嫂太不人道,还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跑出来。
D.指祥林嫂光天化日之下被劫走竟无人敢阻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 合理。
3.对鲁四老爷一句“可恶!”的正确理解是( )
A.指卫老婆子不该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大家看了不成样子。
B.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还再上门来做什么?
C.指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被劫走内心愤愤不平,卫老婆子一伙实在可恶。
D.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还好意思再来鲁四老爷家,是什么意思?
三、延伸迁移、总结归纳
1、拓展迁移
“祝福”的场景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
2、小说为什么一“祝福”为题?
3、课堂小结
四、拓展练习
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这个情节妥帖吗?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拓展阅读】
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
沈振煜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在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祝福》中,他又挑开了很少为世人所知晓的生活一角──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读者提供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可是,究竟怎样认识祥林嫂的悲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然而,诚如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在她,似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好”景不常。不久,她就被跟踪而来的婆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卖给深山里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绑架式的买卖婚姻,以暴力强逼再嫁的遭遇,再次表明了祥林嫂的奴隶地位。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认为她“交了好运了”。可这种“满足”和“好运”,其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但即便是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不得长久。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地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到鲁家帮工。她虽然蒙受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的再醮兼再寡。最后竟将她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使她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更加可悲的境地。可见,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祥林嫂的悲剧,还表现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媳妇。祥林嫂要遵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她无论如何行事都是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小说中的鲁四老爷── 一位“讲理学的老监生”,便俨然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就皱起了眉头,分明“讨厌她是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鲁四老爷只说了句:“可恶!然而……”佣人被绑架,他不免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和役使的利益,但一想到祥林嫂的婆家有权处置守寡的媳妇,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他的一言一行,完全是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的。因此,当第二次失去丈夫、死了孩子的祥林嫂再来帮工时,鲁四老爷便视之为“败坏风俗”的“谬种”,吩咐祭祀、祝福之类的事情决不许祥林嫂沾手。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祥林嫂全不理会这些事,她心中怀着一位仁慈母亲的巨大悲哀,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惨事。开始,镇上的人们颇有些同情,但不久,“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祥林嫂哪里知道,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正当她被心灵的创痛苦苦地折磨时,迷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阴间的惩罚,这更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为了“赎罪”,祥林嫂不惜将积年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一条门槛,自以为能够恢复“人”的地位。不料,在冬至祭祖时,她又一次遭到主人的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打击使她的精神趋于崩溃。从此,她的记忆与体力大不如前,终被鲁家赶走,沦为街头的乞丐。到了这等地步,鬼魂和地狱的梦魇仍然咬噬着她的心。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正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所在。
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和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做牲口一样地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要以门槛作为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通过这一完整的悲剧性格,《祝福》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残酷的本质,向整个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采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