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的维吾尔人》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和田的维吾尔人》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ID:153191

大小:4.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设计理念:  “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是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和田的维吾尔人》这篇略读课文是本组的末篇,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内化,提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激昂、韵味、抽象、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能歌善舞”等词语,理解“引吭、深邃、妩媚、豁达”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初步感受作者将准确的说明与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置性学习(课前完成)  1.根据“阅读提示”预习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查阅资料,了解和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和田维吾尔人其他的民风民俗。  二、展示性学习  1.导入课题: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令人回味的北京春节,引人入胜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都曾让我们驻足流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和田的维吾尔人。(板书课题)  (1)出示新疆地图,请学生找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的位置,简介和田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  (2)提到维吾尔人,你们眼前浮现出的第一幅画面通常是什么?(学生简单谈一谈对维吾尔族的初步印象)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课文领略维吾尔人更为多姿多彩的生活。  2.检查词语认读:迎风引吭、激昂、韵味、抽象、深邃、妩媚、巴扎、都帕、库乃其、艾得来斯、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  出示图片理解“库乃其、巴扎、都帕、艾得来斯”。  3.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写出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2)讨论交流,引导归纳,完成板书。  豪气乐观  热爱土地(烤肉、馕、“库乃其”在土馕坑里烤熟、衣服摊铺在沙漠上晾晒)  天生爱美  能歌善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聚餐形式花样繁多)  豁达乐观  4.梳理学生前置性学习中提出的疑问,对简单的予以互动交流解决。  三、研究性学习  (一)读懂课文,体会情感,感受准确说明与形象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1.出示自主学习主话题:维吾尔人的什么特点使你最感兴趣?默读相关段落,先在书旁空白处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见解。  2.展示交流。(以下句段相机教学,只列举部分语句。)  豪气乐观:  出示问题:和田维吾尔是个怎样的民族?(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豪气、乐观的维吾尔族精神和对比描写的手法。)  热爱土地: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1)学生交流感受。  (2)引导关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这两句在表达上的特殊之处及其原因。(连用两个反问句、两个感叹号表达了对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程度之深的惊叹。)  对于泥土,很多人认为它是不洁净的,唯恐避之不及,生怕它弄脏了我们的衣服和食品。殊不知,泥土不仅是孕育庄稼、花草树木的温床,还是维吾尔人制作美食的锅灶!  引导学生读出惊叹、赞美的语气,读好“谁能想象”“谁又能想到”。  有些维吾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穿了这种带有大地和太阳气味的衣服,也许会更有精气神吧。  (1)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追问:假如你家晒的衣服掉落在地上了,你妈妈会怎么做?你能理解“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吗?  (先引导理解关键词“抽象画”“韵味”,再引导学生理解整句话——远远望去,一望无垠的沙漠就是巨大的画布,横七竖八地摊铺着的大小、颜色、形态不一的衣服就是画布上流动的线条,说不清是什么东西,但充满着生机,令人遐想。“抽象画”的比喻很形象,“远远望去、巨大”用词很准确。最后引导归纳出,这句话从维吾尔人独特的晾晒方式这个角度,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  (2)引导想象画面朗读。  天生爱美: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追问:①你能结合查阅到的资料,简介一下和田恶劣的自然环境吗?文中哪个地方也有所涉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②“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这两个“盛开”有什么不同之处?(第一个“盛开”是实写——沙土里种着花。第二个“盛开”是虚写——门框边、屋梁顶雕刻着花,墙壁的挂毯上绣着花。虚实结合,语言灵动。)  (2)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3)小结:盛开在沙土里的花,雕刻在门框边、屋梁顶的花,飘荡在帽子上、衣服上的花……只要是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花。花,装饰了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也亮丽了他们的心情。  能歌善舞、豁达乐观:  出示:和田的维吾尔人能歌善舞、豁达乐观这两个特征。  3.过渡:同学们感兴趣的这些内容,用准确而形象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维吾尔人独特的民风民俗,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幅鲜明的异域生活画卷。  (二)引导质疑,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1.课文学到这里,你们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有没有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问题:在写维吾尔族的这几个特点时,作者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他是怎么安排的?为什么这么安排?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级交流讨论。  (1)《北京的春节》一文,老舍先生是怎样安排详略的?给你什么印象?  (2)《和田的维吾尔人》一文又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么安排?(详写维吾尔人热爱土地、能歌善舞,略写他们爱花。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突出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除了课文中所叙述的,你还了解维吾尔族的哪些民风民俗?(传统建筑、传统服装、礼仪等)课文没有写这些内容,是因为这些材料与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关联度不大。4.小结:讴歌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特点,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它像一根红线,串起了维吾尔人热爱土地、天生爱花、能歌善舞这些珠子。  四、延伸性学习  1.初步感悟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  (1)课文除了通过准确说明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安排材料详略得当来表现维吾尔人的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抒发作者的赞叹之情外,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相机修改板书。)  (2)朗读首尾语段,体会文章结构的严谨,了解第l自然段中用反衬手法表现维吾尔人的豪气乐观。  2.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阅读、交流讨论,了解到了维吾尔人独特的民风民俗,感受到了他们火一样的热情和海一样的豁达,还发现了文章在结构安排、语言表达方面的秘密。  3.课外延伸。  (1)阅读《和田的维吾尔人》原文,将它与课文进行比较,找出编者修改的地方,思考编者修改的原因。  (2)课外练笔:学习运用本课将准确说明与形象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将你感兴趣的本地的一个节日、民俗或一种民间工艺品介绍给大家。  五、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起来闯关吧!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