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课时笔算除法(例2)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6页例2及练习四相关习题。本课是笔算例1的延续,教材以解答主题图中“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为背景,教学“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再通过“计算是否正确”的问题引出验算的教学。为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 (二)核心能力 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经历自主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养成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直观操作理解算理,知道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通过自主探索、汇报交流的过程,掌握基本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四)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的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会正确验算。 (五)学习难点 理解计算的算理。 (六)配套资源 二、学习设计 (一)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42÷269÷3 2.课件呈现:课本第16页情境图。 提出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学生思考后列出算式52÷2 (二)问题探究 1.自主探究 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计算方法之后,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1)请学生介绍竖式计算的过程。 (2)提出问题:十位上的5除以2后,有余数怎么办? (3)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图理解:先将5捆小棒平均分2堆,每堆分两捆,还剩1捆。再把剩下的1捆打开,和两根和在一起,是12根,每堆分6根。每堆就是26根。 (4)教师根据分小棒的过程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学生讲解演算的过程,教师配合板演,同时操作小棒展示分的过程,适时提问计算过程中每一个结果的含义。重点通过操作小棒帮助学生理解“分完4捆还剩1捆要拆开与2根合并成12根再分”】 3.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个结果对吗?怎么检验? (1)学生自主探索验算的方法 (2)汇报交流,展示不同的验算方法 (3)小结基本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看计算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4)教师完成验算的板书,把解决问题的过程补充完整。 4.比较总结 请学生比较52÷2与复习中的42÷2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比较交流的基础上,强调: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有余数。如果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再继续计算。为了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要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在例1和例2两个除法竖式的比较中,加强学生对除法竖式计算步骤和计算方法的理解,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 (1)64棵树苗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多少棵?分一分,算一算。 (2)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分的过程说说每一步的意思。 2.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92÷478÷251÷3 3.提出问题并解决。 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和例1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区别? 2.教师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然后将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为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计算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的方法进行验算。 三、课时作业 1.看图分一分,算一算。 幼儿园一共有96块积木。 (1)把这些积木平均分给3个大班,每班分多少块?分一分,算一算。 (2)如果把这些积木平均分给4个小班,每班分多少块? (3)列竖式算一算,并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1、2】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结合操作过程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50÷268÷465÷591÷7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1、2】先计算,再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的方法进行验算。 3.解决问题 三年级有90名学生。每两人用一张课桌,需要多少张课桌?把这些课桌平均放在3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放多少张? 答案:(1)90÷2=45(张) (2)45÷3=15(张) 解析:第一问是求90里面有几个2?计算出结果后,再把这些桌子平均分成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