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ID:153402

大小:9.2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轻视动手能力。一旦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指点迷津,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特别是在学习自然科学方面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中(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儒家(rú)        华裔(yì)    论语(lún) 中庸(yōng) 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交流点拨】(1)提出问题(1):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分析问题(2~12):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2):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 ②(3~5):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 ③(6~12):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解决问题(13):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交流点拨】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交流点拨】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交流点拨】①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③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5.找出点明文章意义,提出作者希望的一句话。 【交流点拨】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二)深层探究。 7.文本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点拨)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3)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证明王阳明的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4)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是什么? 【交流点拨】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5)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6)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证明知识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的。 (7)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8)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是为了证明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交流点拨】是为了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9)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交流点拨】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10)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1)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呢?为什么?作者对此是怎样论证的? 【交流点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因为他们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8.写法赏析。(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点拨) (1)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交流点拨】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2)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交流点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9.各抒己见。 同学们,学完课文后,相信你们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想一想,你们是否也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活事例?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 【交流点拨】生甲:我从探究剪刀的工作原理,从而知道了杠杆原理(中间那个点构造了杠杆)。 生乙:我搜集的名言有: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②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尚)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生丙:我举一个反面的例子: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全军覆没。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交流点拨】生甲:这篇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教育模式。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分数都很高,可是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学习不能过于偏重知识的纯记忆,而应多实践、多动手,要培养创新精神。否则,即使我们未来能成为研究生、学者,也不可能有大的创造力。 生乙:我国基础教育的缺点就在于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缺点可以说是致命的,它会使我们这些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会影响整个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生丙:我们学校也需要对现在的教育形式进行改革,不能光考察学生的书面知识,而应该设置一些实践考试,去考查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教育现状。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