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画一个圆,学生猜想老师接着会画出什么事物或图案,几名学生猜想后,教师画出意想不到的事物或图案,引发交流。 2、师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过渡:同学们想的和别人都不一样,这说明同学们进行了思考,那就让我们带着不一样的想法走进课文,认识一下课文中的主人公吧。 二、初读课文,梳理层次 1、导学: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要读正确,读流利。看看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些问题,同时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 2、汇报: (1)画师让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多。结果小徒弟的创意赢得了画师的称赞。 (2)小徒弟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 (3)预设问题: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过渡:是呀,这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我们先理清文章的条理。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 (2)小组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故事的起因——画师考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多。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三个徒弟的不同表现。突出了小徒弟极富创造性的思维。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在画师的启发下,两个徒弟明白了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4、过渡:为什么小徒弟得到赞赏?他的画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重点承接第一部分的质疑,通过阅读释疑,再通过读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此处两次质疑。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思考逐渐走向深入,同时梳理文章结构,为后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三、自主研读,品句明理 1、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活动卡,导学:三个徒弟画的骆驼各是什么样子的呢?画师的态度又是如何的?最后谁的画获得了画师的称赞?请同学们独立默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活动内容 画的样子 画师的态度 谁获胜,胜在哪儿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2、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活动卡。 3、小组同学交流,看看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注意倾听,互相补充。 4、全班汇报: (1)学生汇报三个徒弟画的骆驼多少,师相机出示: 活动内容 画的样子 画师的态度 谁获胜,胜在哪儿 大徒弟 画满了小骆驼 画师不满意 二徒弟 画满了骆驼的头 画师不满意小徒弟 只有两只 画师赞赏 (2)引问:太奇怪了,不是比谁画的多吗,怎么小徒弟画的骆驼最少,画师反而最满意呢?让我们快速走入画中,看看到底有什么玄妙? 预设:小徒弟虽然画的骆驼少,但是他营造出有无数的骆驼的意境,所以画师赞赏他。 (3)过渡:我们看这三个徒弟的画,除了数量上的不同,其实根源是面对这个题目时每个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他们分别是怎么想的呢?同学们仔细读课文,试着汇报。师相机板书: 大徒弟:纸有限,骆驼越小画得越多。 二徒弟:只画局部,这样能画得更多。 小徒弟:只要是有限的,就不够多,营造出无限的意境。 (4)小结:我们整理出三个徒弟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后,知道为什么小徒弟获胜了吧。其实,画师的话是最好的诠释。 (5)多媒体课件出示画师的话:“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①读一读画师的话。 ②理解“若隐若现”。 多媒体课件出示“若”的意思:A.要是。B.你。C.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③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第二只。) ④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预设:A.原来在三个徒弟中,小徒弟最善于动脑筋,具有创新精神。B.原来小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是因为小徒弟画了连绵起伏的群山,让人想到有许多只骆驼从山谷中走出来。C.原来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得不到画师的称赞,是因为他们画的骆驼仔细数是一定可以数得清的。 ⑤齐读课文,注意语气。 ⑥小徒弟是如何突出骆驼之多的?结合相关词语具体说一说。(连绵起伏、群山、谁也说不清。) 四、总结收获,深化理解 1、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用一个词概括小徒弟的方法,你会用哪个词? 3、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说给小伙伴听。 五、布置作业 1、回家搜集一些类似本文的有创意的小故事,班级开一次故事会。 2、结合班级的某《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简单引导)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相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而小徒弟不但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五、课外拓展。 1、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一次活动,开展创意大赛,看谁最有创意。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3、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画师看了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1)读一读画师的话。 (2)理解“若隐若现”。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10、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2、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