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本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的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出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清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同学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 (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 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 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出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句。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设计把句子改成排比句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扩句,让学生体会: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句子才有丰富的蕴含。)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 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 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红叶就是枫树叶。 师:(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座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齐)拔地而起。 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 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生:在饮水。 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 师:(示词卡)“万千”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样子很多。 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生:奇。 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生:不是奇怪。是说样子很多。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 师:“罗”是什么意思? 生:散开的。 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 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 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 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生:(念课文) 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生:是说山陡。 师:山陡,不易通过。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抽象概括,学生难于理解。教师运用了描述、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认识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然后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事物的词,在此基础上,对个别词素进行分析,化难为易,顺应了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词语的思路发展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生:是美的意思。 师:“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生:秀丽、秀美。 师: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生:(上讲台指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 师:色彩明丽就是颜色鲜明,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丽? 生:(指一座山的中部) 师:色彩明丽就是很美。色彩明丽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 生:明丽。 师:丽才是美。“明”呢? 生:鲜艳。 生:明快。 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美丽。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师生同念课文) 师: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写在漓江水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几句话,也是衬托的话。”教师简短的提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两节课文结构相似,避免重复的讲解。) 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势很雄伟。 这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生读)。 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生:(念课文) 师: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还有—— 生:还有迷蒙的云雾。 师:(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生:不是。 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舟在碧蓝的江中行走。 师:什么叫舟? 生:小船叫舟。 师: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生:有只小船在清清的河中走着。船上的人在美丽的江中游览,好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 师: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做一篇想象性作文。现在不做,到作文课时再做。 这课学完了。这课开始就写了——(生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写桂林的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甲天下,最后写桂林的山水像连绵的画卷。现在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 (开头讲文章的层次,讲完课文回过头来再理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 生:(读课文) 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清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 (从对桂林的山水的爱,引导到对祖国山水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生:山河。 生:河山。 生: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山河秀丽。 生:大好河山。 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 …… (利用形象,激发想象。给“山水”一词找近义词,再组成各种形式的词组,而后让学生造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培养学生组合词语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1.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2.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出示小黑板) 漓江波? (抽一生上讲台填写,填写完讲评)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