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有表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做表情:笑容满面) 生:于老师很高兴。 师:看到同学们,我高兴了。再看于老师(做表情),现在是什么表情? 生:于老师好像很紧张。 师:对,有点紧张,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如果不积极发言,于老师就会紧张,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行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读读题目。(生读课题)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篇课文非常短。 师:对,很短小,只有53个字。还有吗? 生:它里面还有很多“曰”。 生:这是篇文言文。 师:真好。那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是什么文? 生:白话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好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 生:难理解。 师: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下面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读文言文。(一女生读课文) 师:(朗读不是很好,老师给予指导)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子走在不平整的路上,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握手!读得非常好,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行驶在平坦的路上,很顺畅。能不能告诉我这篇短文讲了什么故事? 生:讲的是孔君平到梁国杨氏家里去,去找他家主人—— 师:他家主人?杨先生吧!杨先生不在—— 生:杨先生不在,他的儿子在,孔君平就把杨先生的儿子叫出来。 师:往下说。 生:杨氏小儿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说:“它是你家的果子吗?”他的儿子说:“不知道孔雀还是您家的家禽。” 师:最后一句理解错了,仔细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甚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很聪明。 师:很聪明。“惠”是什么意思?对,“惠”同“慧”。再往下看,“诣”什么意思? 生:“诣”是拜见的意思。 师:好,意思读懂了。“孔君平诣其父”,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这个“诣”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长辈。 师:我有个小问题,孔君平说:“此为君家果。”是逗着小孩玩呢,还是讽刺挖苦呢?大家听老师读一遍,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刚上课时我就让大家观察表情,表情也是会说话的。 (师范读《杨氏之子》,面容和蔼,表情幽默,动作风趣,学生为之热烈鼓掌。) 师:怎么样?是讽刺还是逗着玩,开玩笑? 生:是逗着玩,是大人跟小朋友开玩笑。 师:你看,表情朗读就有这么大的作用。下面请大家一起像于老师这样读一下课文,如果你的动作、表情能配合一下那就太好了。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谁愿意朗读一遍? (以下大约有十多分钟时间,于老师反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最后学生读得非常流利。)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师:好,于老师先给大家背一遍(师范背课文,然后几个学生轮流背诵课文,最后全体学生齐背《杨氏之子》,于老师在前面配合加动作。) 师:你们会背了,于老师要提问题了,课文的开头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意思是非常聪明。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 生: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师:从这里看出小孩的确很聪明!还有吗? 生:“儿应声答曰——”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反应很快。 师:好!反应快,思维敏捷,也说明很聪明。 (板书:反应快)还聪明在哪里? 生: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这说明他很会听。 师:是啊,小孩确实聪明,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板书:会听)再品课文,还能从哪里看出他聪明?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得很巧妙,说明他聪明。 师:的确回答得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作—— 生:天衣无缝。 师:对,无懈可击,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以牙还牙。 师:有点意思,但是好像形容得有些过了。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掌声送给他!这个成语用得妙,真是太聪明了!这是会说。(板书:会说) 师: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我上课前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和蔼慈善。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你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生轻声细读)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懂得待客之道啊。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生:端出了多种水果。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 师:说得好。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字能说明? 生:“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师:说得太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不仅有礼貌,而且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生: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师:对,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我觉得从“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师:解释得非常好,掌声送给她。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前面加一个“未闻”,看注释,“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生点头)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师:这个“杨氏之子”究竟是谁呢?三国时候,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有人猜杨氏之子写的可能就是杨修的故事。那么,我们暂且把杨氏之子就假定为杨修吧,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这篇短文只有53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 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来补充得丰满一些。第一句话,“梁国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简练,根据这句话,请你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第一排同学就扩写这句话。 师:“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注意是谁?去干什么?主人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 请第二排同学来写。 师:“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好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杨修的聪慧表现出来。请第三排同学写这一段! (学生分组写作) 师:(10分钟之后)第一组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专心听。 生:古时候有个姓杨的人家,有一个叫杨修的小孩儿,(师: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儿叫——)古时候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叫杨修,刚刚九岁。他长了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师:三角眼要注意了,这“三角眼”一般是指刁钻、狡猾,要改一改。)长得非常机灵。一张小嘴能说会道,非常聪明。 师:很有文采啊。可惜有些语言不是很准确,用词要恰当,下课后好好改改。 生:梁国有一户人家,他家有个孩子叫杨修,虽然才九岁,但是非常聪明。胖乎乎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唇很薄,能说会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聪明有教养的孩子。 师:通顺,流畅,也非常合情理。现在请同学读第二部分。 生:一日,杨氏的好友(师:我最欣赏“一日”,他不用“有一天”,用“一日”,有文言味道。)……孔君平前来拜访,家人为其开了门,并告知杨氏不在(师:应该是杨老爷不在)……并告知杨老爷不在,他的儿子杨修在书房读书。孔君平想与杨修见面,看看多日不见,小杨修又学了些什么。管家告诉杨修孔君平来了,杨修赶忙出来迎接,并亲自为其摆上水果,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 师:掌声!“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这句话就更加说明他们两家经常来往,更说明杨修了解孔君平,更说明杨修有教养。 师:接着请同学往下读第三部分。 生:孔君平看着果子,一眼看到了杨梅。他左思右想,该怎样考考杨修呢?哟!杨梅,杨修,你姓杨它也姓杨,这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吧!(掌声)(师:杨梅,杨修,联系起来了!多有意思呀!)杨修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孔叔叔,我可从没听说过这和您同有‘孔’字的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掌声) 师:你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啊!谁再读?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你姓杨,杨梅也姓杨。你们不是一家人吗?”杨修不假思索地说:“孔叔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即便是您姓孔,孔雀也姓孔。”孔君平说:“我今天算是领教了杨修的聪慧了!我自愧不如。”杨修说:“哪里,哪里,我只是无名小辈,刚才说的话多有得罪。请孔叔叔多多原谅!”孔君平说:“你真是好孩子,我下次请你去看孔雀。”杨修笑着说:“下次我一定再请您吃杨梅!”(掌声) 师:继续开玩笑,他请你看孔雀,你请他吃杨梅,更有意思了,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看看,三段话连起来是不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