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ID:155298

大小:11.1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  课文简说: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文章展示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责任和作为革命者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文章描写的虽然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但一切细节是那么清晰,条理是那么通畅,仿佛就像昨天。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本课新词,能正确书写14个生字。  2、能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后以及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从中受到教育。  4、熟悉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回忆,拉近时空距离,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板书课题)请看课题中的“忆”字,左边是竖心旁,回忆就是一次心灵之旅,右边的“乙”字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一个和回忆有关的词语——牵肠挂肚。值得回忆的人和事,不就是我们难以磨灭的牵挂吗?请大家朗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请读出这段回忆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的久远。  生:(重读“十六”)再读课题。  师:学贵有疑。围绕着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十六年前,究竟是哪一年呢?回忆的是谁呢?回忆的是哪些事呢?  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啊!问题提得好,答案就在文中找。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到一段能作为答案的话,读一读。相信读过课文后,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生:(浏览后齐读第一段)十六年就是1924年的4月28日,回忆的是李大钊的被难经过。  生:什么是“被难”呢?  师:好,又产生问题了。看来问题既可以是关乎课文内容等的大方面,也可以是关乎词句理解的小细节。关于这个词的理解,只要试着用一个词替代就好理解了。“代入”——这就是解词的方法。  生:受难,遇害,被害……  2、谈回忆,让尘封的往事清晰。  师:回忆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清晰的。你感觉本文中那段十六年前尘封的往事是否清晰?如果清晰,有哪些佐证呢?  生:(自由读文中片段,以证明回忆的清晰)  师:(随机根据学生所读片段,归纳)十六年了,可是父亲的衣着、神态、动作、语言(板书:衣着,神态,动作,语言)却历历在目,宛如昨日。这些细节的描写确实给我们清晰感,但是这还不够,这充其量只能算是散碎的记忆,如果没有拼接在一起,回忆还是显得支离破碎的。大家发现作者是如何拼接这些记忆碎片的吗?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生:作者拼接得很有条理。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师:(引导学生按照“被捕前——被捕时——庭审上——被害”的顺序划分课文段落)师:自学本课生字,解决读音和书写。  生:读书,写字。  二、抓神态,解读人物内心,探访伟岸身躯  1、删繁就简,突出品读重点。  师:请大家再次默读全文,看一看本文在关于父亲的文字描写中,有哪些是自己一读就懂的,有哪些是需要大家一起研讨的。  生:(默读讨论后)关于李大钊的衣着,动作,语言,我们一读就懂,可是文中有几处关于李大钊的神态描写,我们感觉有些玄妙。  师:请大家朗读自己能懂的部分,要让别人能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你对这些文字的理解,这就叫做带着感情读。读后,再用线条画出李大钊的神态描写。  生:(读文,画文)  2、研读疑点,走进人物内心。  (1)联系上下文,研读第一处神态描写:“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打过我们。”  师:(请全班朗读此处描写后)找一找,父亲在那段时间里,对待子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从不打骂子女的父亲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读一读“被捕前”的部分,尝试在这部分文字中找到答案。  生:(读2——7自然段)父亲不希望家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危险工作,他是为了保护家人。  师:那么,你从此处的对比描写,能品味出作为父亲的李大钊,有哪些地方值得你敬佩的呢?  生:李大钊关心家人,对亲人、对工作都有强烈的责任心。  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2——7自然段。  (2)寻“枪”而入,研读第二处神态描写:“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向外走去。”  师:在此处的描写中,李大钊还是显得那么镇定,但大家一定注意到,他掏出了一把闪亮的小手枪,他要干什么呢?这神态和动作之间似乎有些矛盾。请大家看看8——17自然段,你会发现在“被捕时”这部分文字中,出现了多出关于“手枪”的描写。找出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  生:(读带有手枪的句子:①“短短的一段新闻……纷乱的喊叫”;②“他们每人拿着……枪口对着父亲和我”;③“看好,别让他自杀……把手枪夺过来”;④“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搜了一遍”。)原来李大钊是拿手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万不得已的时候自杀!  师:你是如何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生:他早就听到外面的嘈杂声,枪声,敌众我寡,此时硬拼是无济于事的;敌人每人一把手枪,而父亲只是一只闪亮的小手枪,武力反抗是没有结果的;父亲的小手枪擦得闪亮,说明父亲早有准备英勇就义;从敌人的夺枪言行中也能感受到。  师:分析得好。此时,你是否更加钦佩李大钊了?  生:是的,他有一种对革命事业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情感朗读8——17自然段。  (3)抓重点词,研读第三处神态描写:“父亲保持着……讲任何道理。”  师:这一处描写中的“严峻”一词,你做何理解?  生:有些严肃;有些冷酷;有些忧虑;有些威严……  师:的确如此。这些情感交杂在一起,李大钊的表情才如此严峻。这“严峻”里有他对毫无人性的敌人的冷酷和威严,对家人安危的忧虑;对当前局势的担忧……透过这复杂的变情,你对李大钊的钦佩是否加深了呢?  生:是的。他心系革命和家人,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充满了革命者的睿智和气度。  (4)借助史料,研读第四、五两处神态描写:“我看到了……慈祥的脸。”“他脸上的表情……非常沉着。”  师:你发现了吗?在这里的描写中,父亲虽然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和慈祥,但是在外貌上却有了变化。请把描写父亲外貌变化的内容找出来。 生:头发乱蓬蓬的;没戴眼镜。  师:从这些变化中,我们依稀能感觉到李大钊在被捕后遭受到的痛苦折磨。这平静的背后是李大钊面对敌人酷刑的顽强意志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请看一则史料,让我们了解当时李大钊所遭受的残酷折磨。之后,相信你有话要说。(幻灯展示史料)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李大钊还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狱中自述》,表示自己“负其全责”,要敌人“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敌人转而采用软化引诱的办法。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亲自出马,他以同乡的身份劝降李大钊,许以高官厚禄。但是李大钊回答:“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生:李大钊,我佩服你的过人意志;我佩服你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我佩服你的从容与淡定;我恨那些折磨你和战友们的反动派……  师:李大钊的这些品质感染着在场的家人,所以大家也都从他那里汲取了斗争的勇气和智慧。请大家朗读19——29自然段,用朗读带着同学们回到那血雨腥风的时代,回到那永远镌刻在人们记忆中的特殊的“庭审之时”。也让李大钊的从容、慈祥的神态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记住,那就是一个革命者的伟岸英姿。  生:带着情感朗读19——29自然段。  三、联首尾,了解呼应写法,自主拓展阅读  1、学本课的写法。  师:请大家朗读30——32自然段,了解那个令人无比沉痛的日子,作者一家人是如何度过的。  生:读30——32自然段。  师:你发现了吗,这三段的内容,用文章中的一段话就可以概括,把它找出来,读一读。  生:(浏览全文后)读第一自然段。  师:看来作者是有意安排这样的结构:现在文章开头简单描述了16年前那让人记忆犹新的一天,之后完整地叙述那一天前所发生的事,最后再回旋叙述那一天的完整经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不仅如此,文章中还有许多这样前后有关联的句子,作者先埋下伏笔,之后又写出回应的句子,这样安排就使得文章叙述缜密,井井有条。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相关句子。  2、读课外的文章。  师:学习本课之后,大家想一想,写“回忆”类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生:回忆很清楚;回忆很有条理,不会杂乱;回忆中的细节记载清楚,不含糊……  师:回忆是人的记忆中最闪亮的珍珠。在我们的自主阅读中,会遇到许多写回忆的文章,像本册的《北京的春节》、《灯光》、《我最好的老师》等都属于这类的文章,大家可以读一读。在课外阅读中,也会遇到这类型的文章,大家读的时候要注意故事情节的同时,感受作者的写作特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